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學者致力以創新科研改善人類健康和生活。面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機械人科技及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不同範疇的急速發展,科研應如何緊貼社會需要和市場脈搏?《中大創新》訪問中大學者和校友,集結成13個科研故事,細說他們的開創性科研成果如何為世界帶來改變。

生命健康科技

一滴血漿解開身體密碼

父母都希望將好基因遺傳子女,但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難免擔心疾病遺傳下一代。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盧煜明教授研發的血漿DNA診斷技術,抽取一滴血便可產前檢測胎兒是否有遺傳疾病。這技術更可應用於妊娠期以外,例如偵測身體是否受細菌感染、器官移植後有否排斥,及用於多種癌症篩查。(全文

編寫肺癌治療國際標準

肺癌被稱為「頭號癌症殺手」,長期位列全球最常見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令人聞風喪膽。有「腫瘤學巨人」稱譽的醫學院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成功拆解數種常見的變異基因密碼,研發出針對這些基因變異的標靶及免疫治療方案,延長病人存活期。(全文

腸道益菌釋放防疫潛能

疫情下,大眾都關注增強免疫力抗病毒。腸道微生態平衡與身體免疫力和大腦神經正常運作息息相關。醫學院陳家亮教授黃秀娟教授的團隊成功識別多種疾病的腸道微生態特徴,最近更探討利用益生菌配方提高人體免疫力,加快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進度。(全文

再生醫學重建運動員生涯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運動員夢寐以求的最高競賽舞台,然而獎牌背後是健兒刻苦訓練和克服傷痛的辛酸故事。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容樹恒教授及中大運動醫學團隊利用生物材料、幹細胞療法等嶄新醫學科技,為運動員治療創傷病症,幫助他們重返賽場,繼續追夢。(全文

人工智能及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帶領人類邁向智能生活

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各行各業,由自動駕駛、醫療檢測分析、工業生產、甚至解讀電影,要實現智能化,無不與之關連。信息工程學系林達華教授帶領中大多媒體實驗室團隊將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技術融入生活,透過產業化發揮技術的應用潛力,亦寄望中大新成立的研究所進一步推動電腦視覺技術和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全文

實現人工智能廠房提升行業效率 

身處「工業4.0」時代,要實現科技革命和智慧工業,人工智能技術不可或缺。中大校友兼創業家沈小勇博士夥拍電腦視覺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家賈佳亞教授創立科創獨角獸,並研發智能製造檢測系統,能自主學習工廠內的複雜環境,執行各種生產工序,以進一步推動和實踐智能工廠的目標。(全文

網絡編碼改變5G物聯網未來   

現代人機不離手,追求快、穩定的網絡。網絡編碼技術是推動5G和物聯網技術的關鍵鑰匙。信息工程學系楊偉豪教授通過對資料進行編碼,大幅減少多跳無線傳輸的數據丢包問題,同時增加數據傳輸量,令網絡變得更可靠和穩定。技術可應用於現有流動通訊技術、衛星通訊、數據加密、雲端儲存等。(全文

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

亞洲首個手術機械人臨床前研究基地           

手術機械人是未來智慧醫療重要一環,有助醫生更精確、靈活完成手術。醫學院外科學系趙偉仁教授聯同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歐國威教授於2017年倡議在香港創立亞洲首個一站式前期臨床研究基地,研發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的手術機械人,並為開發中的手術機械人提供前期臨床資訊和醫療效果評估。(全文

賦予機械人自主視覺

放眼大灣區,物流、建築及醫療行業近年積極引入自動化機械人去解決人手問題。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劉雲輝教授開發多款自動機械人,包括智能自動叉車、智能抓手等,為物流業提供一條龍智能化方案,又研發內窺鏡系統及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機械人,協助醫生施手術。(全文

懂聽能說的人工智能

電腦是只有0和1的世界,有賴一眾工程師推動口語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令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溝通不再困難。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蒙美玲教授透過引入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技術,讓電腦學懂分析人類語言,並研發能重建障礙語音以輸出正常語音的人工智能技術,方便構音障礙病人的日常溝通。(全文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抗鹽耐旱大豆應對糧食危機

全球約八十億人口當中有十分之一正面對糧食不足問題,在亞洲,饑餓人口就超過四億。生命科學學院林漢明教授透過基因組研究,找到大豆中的耐鹽基因,並以此為基礎,利用分子標記技術,育成耐鹽耐旱大豆,讓農民在瘦瘠和乾旱土地亦能種出大豆。(全文

安全環保儲能電池為地球續航

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十分依賴儲能電池,但常見的電池技術不論成本、環保、安全、穩定性等都未能滿足未來需要。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盧怡君教授研發多款安全、便宜又環保的儲能方案,包括以潤膚霜成分開發的水系電解液,解決鋰離子電池有毒及易燃的風險。(全文

社交機械人 敲開星孩心門 

被稱為「星孩」的自閉症兒童,理解人際關係能力較弱,如何敲開他們的心門交流是不少成年人和照顧者面對的難題。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引入社交機械人,用於教導自閉症兒童在手勢、社交和行為表達的技巧,更創辦社企,冀以社交機械人幫助更多「星孩」家庭。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