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主題
:

醫學

對抗過敏:中大破解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當問及最討厭的昆蟲,相信不少人會說「曱甴」。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外觀令人成厭,也因為它可以引發人類的過敏反應,例如哮喘。所幸的是,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繪製出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將有助於日後診斷曱甴過敏。

以「眼底相」偵測早期阿茲海默症

不少人喜歡透過攝影捕捉醉人景色,記下美妙時刻。而攝影在醫學上同樣大派用場,例如拍攝「眼底相」可偵測阿茲海默症。中大醫學院最近便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此頑疾。

專題

揭開蟎蟲進化秘密 對付過敏元兇

不管是睡覺的床,吃的食物,我們生活的四周環境都暗藏蟎蟲。對於蟎過敏人士來說,它是令皮膚痕癢,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引發嚴重疾病的惡魔。最近中大一項研究成功揭開「無氣門蟎」的進化過程,有望日後從基因組學出發,改善蟎過敏的診斷和干預,加強防治蟎過敏。

與變種病毒競賽︰實時預測新冠疫苗保護力 為抗疫戰增勝算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BA.4、BA.5勢將成為主流病毒,我們必須迅速遏止疫情擴散。現時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的方法,但其效用會隨著病毒變種而下降,需推出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能短時間內預測疫苗防護力便非常重要。中大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生物信息演算法,能比以往快3個月評估疫苗的成效,可在防疫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無創檢測助診斷「沉默殺手」早期肝纖維化

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和熬夜等壞習慣都可能傷害肝臟。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慢性肝病的症狀往往直到它進一步發展為嚴重的纖維化、肝硬化甚至癌症才變得明顯。中大團隊現正研發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技術,望能檢測出與早期肝纖維化相關的生化症狀,增加成功治療的機會。

打破傳統觀念 揪出胃癌致病基因

癌症至今仍然是人類尚未完全戰勝的疾病。人體由無數的細胞構成,而癌細胞則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雖然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癌症的成因及發展過程,但透過深入研究細胞增殖的機制,我們將進一步了解癌症的發生規律以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全新的胃癌致病基因,有潛力成為胃癌治療的新標靶。

接種第三劑疫苗 增強高危群組防護力

中大醫學院進行了國際文獻分析,利用最大型的樣本(約1億人)比較全球7種新冠疫苗及24個疫苗組合的功效,發現長者及低免疫力人士接種三劑 mRNA疫苗,與只接種兩劑任何種類疫苗相比,可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首兩劑疫苗不論哪一類型,如第三劑以mRNA疫苗作為加強劑,能有效預防新冠輕症;而第三劑選擇mRNA疫苗才能有效預防感染Omicron。

不要以為乾眼症小事!隨時是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

新冠感染後雙眼有沒有出現眼乾、痕癢的情況?以為是經常使用電腦、手機的緣故?非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期間出現這些情況,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眼睛出現視力模糊、眼紅及疼痛等乾眼症狀也可能是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最近,中大眼科團隊發現新冠康復者更容易患上乾眼症,每五名新冠康復者就有一人有相關症狀。

預防長新冠 從腸道微生態出發

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全球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顯示腸道微生態是引致「長新冠」的關鍵因素。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診斷受多種症狀持續困擾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是否患上「長新冠」,分析腸道微生態更可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對症下藥。

揭示新冠病人血管炎症誘發新機制

新冠病毒一旦入侵人體細胞,會令病情嚴重的新冠病人出現過度炎症、凝血或血栓。中大醫學院一項聯合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誘發血管炎症的新機制,新冠病毒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 TLR4,誘發血管炎症。

專題

腸道微生態失衡 增加患上「長新冠」風險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差、脫髮及睡眠困難。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缺少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透過調節腸道健康,可以促進患者的痊癒及減少相關後遺症出現。

新型血液測試 提升診斷蝦敏感準確性

蝦是各國菜式中常見的食材,能製成各種佳餚,令人垂涎三尺。但若大飽口褔後,出現臉部和口眼腫脹、全身瘙癢的情況,絕對是令人徹夜難眠的噩夢。蝦敏感並不一定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因此有效而準確的蝦敏感檢測,有助避免觸發嚴重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