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主題
:

醫學

喉癌加入「富貴病」行列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被認為是文明富裕社會下更容易罹患的疾病,不幸消息是這個「富貴病名單」或再加長。中大與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均生產總值與喉癌存在驚人的關聯性,加勒比地區和歐洲發病率之高亦可能與其不良生活習慣相關。此外,日本、瑞士和捷克共和國的女性病發率更是逆全球趨勢,正不跌反升。

腎病之「黃金」療法

血液透析(俗稱「洗腎」)使全球數百萬慢性腎病患者變得虛弱及帶來不便,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負擔。更糟糕的是,目前尚無療法針對該病的重要指標「腎纖維化」。換言之,問題的根源未能解決。可幸的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一個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或可改變這種情況。團隊在尋找腎病的有效基因治療方法時,有一令人驚訝的發現 — 單靠微細金粒子已足以治療CKD。到目前為止,已在小鼠身上證明其有效性,團隊現正在籌備人體試驗。

腸道益菌大大提升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

或許你會很驚訝,原來我們的免疫系統擁有記憶力,並且在對抗新冠等疾病時發揮重要作用。而增強免疫記憶的秘密還很可能正在你的體內!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揭示了特定腸道細菌在延長新冠疫苗誘導的免疫記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擁有這類益菌,為此中大醫學院研發了腸道微生態配方以增強疫苗的抗體反應,並正進一步研究它在保護我們免受其他疾病侵害的潛能。

從無創產檢到早期癌症檢測

從無創產檢到早期癌症檢測

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常被譽為「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以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異檢測(NIPT)為胎兒檢測唐氏綜合症,一直與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以專業精神貢獻及守護香港的醫療系統。此項革新了全球產前檢測的技術廣受認同;去年,盧教授獲頒有「美國最高榮譽生物醫學科學獎」之稱的「拉斯克獎」,成就斐然。這個臨床突破也為多種癌症的早期檢測奠下基礎,改變世界各地患者的命運。

改善肺癌的醫治模式

改善肺癌的醫治模式

莫樹錦教授多年來着力研究肺癌,如今已成為世界領先的腫瘤學家。他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製劑方面的工作,標誌着免疫療法的重要里程碑。他研發的標靶及免疫治療方案,大幅延長病人的存活期。這些開創性治療方案現已成為國際標準療法,為全球肺癌病人帶來曙光。2020年,世界數一數二的互聯網腫瘤學平台OncLive為表揚他研究和臨床應用上的突破,向他冠以‭‬「腫瘤學巨人」的稱號。

追蹤消化疾病的癌症標誌物

追蹤消化疾病的癌症標誌物

胃癌、大腸癌及肝癌是全球常見惡疾,更是主要「殺手」。‭‬中大的腸胃肝臟科研究團隊,結合跨學科專長,革新了早期偵測這些癌症和脂肪肝的方法,讓病人得以及早接受治療,救治了無數生命。‭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于君教授,多年來鍥而不捨追蹤各癌症的標誌物,已將研究成果轉化在臨床應用上,‭‬惠及全中國及東南亞。‭ ‬‬‬‬‬‬‬‬‬‬‬‬‬‬‬‬‬‬‬‬‬‬‬‬‬‬‬‬‬‬‬‬‬

癌症殺手

傳統切除肺轉移腫瘤的方法往往困難重重,不但為病人帶來痛楚及創傷,亦有很多潛在風險。然而,新技術將帶來革命性改變——透過操控機械人系統將支氣管鏡驅動到肺部的目標位置,以微波能量準確及有效地破壞病變組織。新技術是無創手術,不會為病人帶來痛楚。相關技術在早期試驗階段已取得出色成果,成功治理多宗癌症晚期肺轉移個案。

守護兒童的「睛」彩未來

處身數碼年代的兒童,「機不離手」 已成他們的日常習慣,導致患近視的風險急升,而一旦患上近視便無法逆轉,日後更可能帶來更多更嚴重的眼疾。最近中大一項新研究為預防兒童近視帶來新曙光,首次證實兒童使用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一種常用於紓緩近視的藥物,能夠有效預防近視,防患於未然。

中大兩項研究改善胃部健康

也許你曾患上腸道疾病,如幽門螺旋桿菌或胃酸倒流,當你遭受這些疾病之苦時,有沒有想過為何在全球引發消化性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可於你胃中的強酸環境下頑強地生存?除了具風險的入侵性手術,有沒有較安全的方法對抗胃酸倒流?近期兩項中大研究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示。

跟蝦敏感說再見

蝦是全球最常見的致敏食物之一,嚴重的過敏反應更可以威脅生命,不容忽視。最近中大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有助大大提升診斷蝦敏感的準確性,日後利用致敏原為本的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將能精準地分辨出患者對哪些致敏原過敏,從而對症下藥。

對抗過敏:中大破解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當問及最討厭的昆蟲,相信不少人會說「曱甴」。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外觀令人成厭,也因為它可以引發人類的過敏反應,例如哮喘。所幸的是,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繪製出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將有助於日後診斷曱甴過敏。

以「眼底相」偵測早期阿茲海默症

不少人喜歡透過攝影捕捉醉人景色,記下美妙時刻。而攝影在醫學上同樣大派用場,例如拍攝「眼底相」可偵測阿茲海默症。中大醫學院最近便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此頑疾。

專題

揭開蟎蟲進化秘密 對付過敏元兇

不管是睡覺的床,吃的食物,我們生活的四周環境都暗藏蟎蟲。對於蟎過敏人士來說,它是令皮膚痕癢,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引發嚴重疾病的惡魔。最近中大一項研究成功揭開「無氣門蟎」的進化過程,有望日後從基因組學出發,改善蟎過敏的診斷和干預,加強防治蟎過敏。

與變種病毒競賽︰實時預測新冠疫苗保護力 為抗疫戰增勝算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BA.4、BA.5勢將成為主流病毒,我們必須迅速遏止疫情擴散。現時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的方法,但其效用會隨著病毒變種而下降,需推出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能短時間內預測疫苗防護力便非常重要。中大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生物信息演算法,能比以往快3個月評估疫苗的成效,可在防疫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Non-invasive imaging detects early-stage “silent killer” liver fibrosis

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和熬夜等壞習慣都可能傷害肝臟。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慢性肝病的症狀往往直到它進一步發展為嚴重的纖維化、肝硬化甚至癌症才變得明顯。中大團隊現正研發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技術,望能檢測出與早期肝纖維化相關的生化症狀,增加成功治療的機會。

打破傳統觀念 揪出胃癌致病基因

癌症至今仍然是人類尚未完全戰勝的疾病。人體由無數的細胞構成,而癌細胞則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雖然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癌症的成因及發展過程,但透過深入研究細胞增殖的機制,我們將進一步了解癌症的發生規律以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全新的胃癌致病基因,有潛力成為胃癌治療的新標靶。

接種第三劑疫苗 增強高危群組防護力

中大醫學院進行了國際文獻分析,利用最大型的樣本(約1億人)比較全球7種新冠疫苗及24個疫苗組合的功效,發現長者及低免疫力人士接種三劑 mRNA疫苗,與只接種兩劑任何種類疫苗相比,可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首兩劑疫苗不論哪一類型,如第三劑以mRNA疫苗作為加強劑,能有效預防新冠輕症;而第三劑選擇mRNA疫苗才能有效預防感染Omicron。

不要以為乾眼症小事!隨時是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

新冠感染後雙眼有沒有出現眼乾、痕癢的情況?以為是經常使用電腦、手機的緣故?非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期間出現這些情況,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眼睛出現視力模糊、眼紅及疼痛等乾眼症狀也可能是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最近,中大眼科團隊發現新冠康復者更容易患上乾眼症,每五名新冠康復者就有一人有相關症狀。

預防長新冠 從腸道微生態出發

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全球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顯示腸道微生態是引致「長新冠」的關鍵因素。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診斷受多種症狀持續困擾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是否患上「長新冠」,分析腸道微生態更可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對症下藥。

揭示新冠病人血管炎症誘發新機制

新冠病毒一旦入侵人體細胞,會令病情嚴重的新冠病人出現過度炎症、凝血或血栓。中大醫學院一項聯合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誘發血管炎症的新機制,新冠病毒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 TLR4,誘發血管炎症。

專題

腸道微生態失衡 增加患上「長新冠」風險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差、脫髮及睡眠困難。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缺少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透過調節腸道健康,可以促進患者的痊癒及減少相關後遺症出現。

新型血液測試 提升診斷蝦敏感準確性

蝦是各國菜式中常見的食材,能製成各種佳餚,令人垂涎三尺。但若大飽口褔後,出現臉部和口眼腫脹、全身瘙癢的情況,絕對是令人徹夜難眠的噩夢。蝦敏感並不一定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因此有效而準確的蝦敏感檢測,有助避免觸發嚴重過敏。

腸道細菌影響新冠疫苗成效?

有研究發現,接種了科興或復必泰疫苗的人士如腸道有充足的「青春雙歧桿菌」,疫苗成效較好。「青春雙歧桿菌」與生俱來,但隨著年齡、飲食、壓力和使用抗生素等多個因素導致數量下降。中大與港大合作的研究揭示,缺乏青春雙歧桿菌的人士接種這兩款疫苗後出現的抗體水平較低,意味透過補充「青春雙歧桿菌」可提高新冠疫苗成效,增強保護力。

智能磁錨定內窺鏡 為醫生提供免提手術視覺

我們日常生活經常使用到磁石。由冰箱磁石貼、信用卡、電腦,以至高速行駛的磁懸浮列車,磁石都能大派用場。現在,中大外科團隊研發的智能磁錨定內窺鏡,能將磁石「貼」在身體內,讓它在手術過程中擔當第三隻眼,輔助醫生做手術。新技術有效減少手術器械之間的碰撞、提供清晰的手術影像,更無須中斷手術進行清洗,讓微創手術更安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