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由微生物組成的菌膜,有機會在人體各個部位產生,繼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由於它們的外層被基質包裹,因此可抵抗外在威脅。菌膜難以清除,當它們積聚在醫療植入物表面時,要去除它就更加困難。中大團隊最近研發了「磁性水凝膠微機械人」,是抵抗和克服菌膜滋生問題的強大武器。透過磁力控制,機械人可精確地去除菌膜。
最近,有一些微小的種子,坐著太空船一飛衝天,抵達太空,成為罕有的太空旅行者!這些微小的種子,身負重任,助中大研究團隊了解當它們經過太空特殊環境的洗禮後,所誘發出的基因突變,會否有助作物生長。中大林漢明教授於今年5月分別把團隊所研究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及隴黃大豆隨「天舟六號」及「神舟十六號」飛船送上太空。這是本港首個踏上太空之旅的農業研究項目,為航天科技與農業技術結合揭開新篇。
巨浪從海中狂奔而來,無情摧毀生命和財產,這是所有人懼怕的噩夢。惡劣天氣可以預測,但海底火山噴發引致的海嘯往往卻在無預警下發生,塗炭生靈。為此,中大陳衍佐教授開展研究,收集有用數據,望能幫助科學家有效預測海底火山的噴發,避免民眾被災害吞噬。
色彩絢麗、形狀奇特的珊瑚礁,孕育無數海洋生物,深受人們喜愛。然而珊瑚礁正面臨各種威脅,氣候變化、海洋污染、過度捕魚等問題隨着人口增多也日漸加劇。中大學者崔佩怡博士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召集了一支珊瑚拯救小隊,幫助牠們繁衍生息。
不管是睡覺的床,吃的食物,我們生活的四周環境都暗藏蟎蟲。對於蟎過敏人士來說,它是令皮膚痕癢,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引發嚴重疾病的惡魔。最近中大一項研究成功揭開「無氣門蟎」的進化過程,有望日後從基因組學出發,改善蟎過敏的診斷和干預,加強防治蟎過敏。
要解構歷史留下的痕跡,科技可助一臂之力。為研究鳥類如何從恐龍進化而來、追踪人類在古代的生活軌跡,由中大古生物學家帶領的團隊研發了一種鐳射螢光成像技術,突破現有科技限制,將化石上的隱藏生物證據和細節呈現眼前,更可應用於考古學工作。
最近,一條網上爆紅的影片,拍到一種黑色黏液狀、貌似外星生物在地球出現。難道是科幻電影中的毒魔現身,要將人類變成魔獸?實情它是中大工程學院研發的軟體微型機械人,不但不會攻擊人類,更能在人體裡執行各項醫療任務。它的身體柔軟如八爪魚,形象百變,可輕鬆依附或將物件包裹起來,在磁性導航下於狹窄的腸道移動。團隊將進一步測試它的安全性,盼五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差、脫髮及睡眠困難。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缺少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透過調節腸道健康,可以促進患者的痊癒及減少相關後遺症出現。
如有一種物料能隨外界環境自由改變軟硬和大小,將它開發成用於工業或保護裝備的智能物料,應用潛力龐大。最近,中大物理系研究團隊便透過獨特的物料網絡結構,觀測到改變物料彈性與拓樸轉變的奧秘,有望製造出這種神話般的超物料。
試想像,你身處於一個無論點餐、買衣服都須以手語溝通的小鎮。從沒學過手語的你,會否感到非常迷茫? 在現實社會,這個小鎮或許並不存在。不過,在虛擬世界中,就有大學團隊將其變成遊戲,目的是提升普羅大眾學習手語的興趣,推廣聾健共融。這個由中大手語研究團隊與海外機構合作開發的「手語村」線上遊戲,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讓玩家投身虛擬小鎮,在鏡頭前模仿影片中的手語動作,完成各項生活任務,體驗聾人的手語世界,輕鬆學習手語。
專業舞者完美控制肢體,跳出優美舞蹈,但誰會想過一種名為亨廷頓舞蹈症的遺傳疾病會令人難以控制肌肉活動而手舞足蹈,更會令患者逐漸步向死亡。中大研究團隊成功揭示破壞神經基因的罪魁禍首,進一步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能作為新的治療靶點。
曾幾何時,「司美匹韋」是治療丙型肝炎的重要藥物,但隨著醫療進步,近年已被其他藥物取代而被迫「退役」。由中大與港大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發掘這個退役軍的新用武之地,就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繁殖,令它有望再次披甲上陣,對抗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