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思途教授眼中,文藝復興幾乎於世界每個角落發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歷史系學術翹楚馬思途教授,認為文藝復興不單是發生在歐洲,而是各式文化在各大洲綻放,遍布全球。馬思途教授對文藝復興的着迷,令他的眼界超越了局限於歐洲的傳統理解,在某程度上視之為影響大部分地方的全球現象。
馬思途教授在12、13歲時,在家中書架上偶然發現意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Dante)詩作《地獄篇》的譯本,其研究之旅自此開展。他在大學學習歐洲語言期間,對佛羅倫斯(註:被譽為文藝復興起源地)為之著迷,帶他進入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世界。除了精通不同西歐語言,他還致力學習多種亞洲語言,並撰寫了數千頁有關公元1400年至1800年間歷史的著作。
「我仍深深着迷於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及我稱之為『全球文藝復興』的現象,亦即上世紀中葉全球各地文化和人文傳統經歷了盛况空前的熱絡時期。」馬思途教授說。「許多人談論『近代』,或以不同朝代的角度思考歷史。根據語言、地理或其他標準來思考民族、國家和群體歷史的方式過於傳統,狹窄的視野往往讓我們無法看清歷史全貌。」
「你能透過觀察一隻股票的表現來理解整個市場嗎?答案是否定的,你必須留意整個市場的表現,這往往能讓你了解到自己手持那隻股票的有趣資訊。」
「我以『全球文藝復興』來描述我的研究,而非『近代全球史』、『原始全球化史』或『絲綢之路歷史』等,因為我對文化大爆發的現象感興趣,而這情況就好比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我認為『文藝復興』非常引人入勝地概括了這現象。」
他的研究跨越通常被單獨研究的地區,如美洲、西非和華南地區,揭示了各大洲歷史發展的相互關聯性。2021年,他發布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首部著作《Empire of Eloquence – the Classical Rhetorical Tradition in Colonial Latin America and the Iberian World》,深入探討意大利文藝復興文化的關鍵:啟發自古希臘和羅馬著名演說家狄摩西尼和西塞羅的公共演說雄辯術。他在著作中提出對修辭的重視成為文藝復興教育的基石,修辭學亦成為重要的學科,被視為更廣泛的「博雅教育」的一部分。
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馬思途教授發現這項傳統已遠遠跨越了南歐和北歐的範圍,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全球各個角落紮根,如墨西哥城和秘魯的利馬,以及基督教在亞洲的據點──果阿與菲律賓等等。他說:「這也影響了在明朝時期來到中國的利瑪竇,以及其他傳道人在不同地方的的講道。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繼承下來的公共演說風格,與其他修辭傳統以有趣和意想不到的方式混和融合。利瑪竇甚至向有志參加明代科舉考試的士大夫教授古地中海演說家的記憶技巧。」
馬思途教授形容他對全球文藝復興的研究為「尋找傳統的全貌,以及當中相似及關聯傳統間的互動」,橫跨廣闊地域,亦涵蓋語言、法律、宗教以至科技等不同領域。他的研究視角海納百川,既包括人文主義的傳播等文化運動積極面,亦論及其陰暗面,例如奴隸制度的傳播。他最近的文章《Multiethnic Slavery and The African Diaspora in Macau: the Search for the Geographic Limits of Vast Early America》即將成為他下一本著作的內容,該書將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亦會講述奴隸制度的歷史。
馬思途教授追溯從第一批非洲奴隸抵達英屬北美(弗吉尼亞州,1619年)開始,於此時期奴隸貿易的全球規模。「我展示了自該時期以來,買賣人口現象在全球有多普遍,非洲奴隸甚至於澳門和廣東出現。」他說,儘管世人很自然地被該時期的輝煌成就所吸引,例如絲綢貿易或儒家四書的初譯,但文藝復興時期的陰暗面同樣重要。他補充道:「法律也是這段歷史的核心。世界各地的知識分子以各自特定法律傳統,開始思考奴隸貿易。」
馬思途教授的研究版圖廣闊,將廣泛的歷史節點串連,為文藝復興提供新的理解,令他最近成為最具規模歷史獎項「丹.大衛獎」的首位亞洲獲獎者,並獲得30萬美元的獎金。
他敢於創新,被視為利用創新科技來闡釋其研究主題的先驅。他現正領導的一項研究項目,旨在將數據科學融入文學院課程。他亦是一所專注跨文化分析實驗室的負責人,利用機器學習,追蹤中國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歐洲的影響。
他說:「人類有海量的歷史紀錄,這個實驗室專注於從多語言的數據中擷取有啟發性的資料。中大和香港在全球具有獨特地位,相信我們是發展這一領域的理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