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過敏絕非小事。輕則迫使你對某種海鮮避之不及;重則一旦誤食,便可能引發一系列令人極之不適甚至引致生命危險的症狀: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喘鳴。最嚴重的情況是,全身過敏性休克——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身體陷入休克,後果足以致命。
令人驚訝的是,貝類過敏在全球範圍內頗為普遍,影響約2%的人口,即超過1.6億人。沿海地區居民因為飲食習慣,貝類過敏的發病率更高。而在香港這樣的亞熱帶地區,不僅貝類過敏居高不下,塵蟎過敏也盛行,這或許是因為塵蟎與貝類含有相似的致敏原。
在貝類海鮮中,蟹是繼蝦之後第二普遍的致敏原。不過在成年人中,蟹卻是最常見的致敏原。雖然診斷蟹過敏並不困難:免疫球蛋白E(IgE)是過敏反應中產生的抗體,檢測其存在性是判斷是否對某種物質過敏的方法,但問題在於蟹含有多種致敏原,現行檢測技術無法區分。因此,識別不同的致敏原及其存在於哪種蟹之中,對精準過敏診斷尤為關鍵。
由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領導的過敏症團隊,最近成功破解此難題。團隊研究揭示多種蟹致敏原,其中不少更是首次發現。這項突破將為開發致敏原特異性檢測奠定基礎,幫助患者精準識別致敏原,並依此設計個人飲食餐單:避免不適與潛在危險的同時,享用更豐富的美食。

研究團隊分析了64個香港成人和兒童蟹過敏確診個案的血清樣本。所謂蟹過敏,是指在食用蟹之後兩小時內出現過敏反應。團隊檢測了市面上六種最常食用的蟹,包括不是真正「蟹」的皇帝蟹——它由寄居蟹的祖先進化而來,屬於異尾類動物。團隊經過萃取蟹鉗中肌肉蛋白,並鑑定其中可與 IgE 結合的蛋白質,從而鎖定蟹致敏原。
研究團隊成功發現11種蟹致敏原,其中八種致敏原更是首次發現。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亦首次識辨出皇帝蟹獨有的致敏原——蘋果酸脫氫酶 (MDH),它已正式註冊為新的貝類致敏原,命名為Para c 11。有趣的是,蘋果酸脫氫酶同樣存在於真正的蟹體內,卻似乎不會引發過敏反應,這正是團隊渴望破解的謎團。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榮休教授朱嘉濠教授解釋:「雖然蟹的肌肉蛋白中也存在蘋果酸脫氫酶,但我們發現皇帝蟹的蘋果酸脫氫酶致敏率高達41%,這是第一次識辨出皇帝蟹獨有的致敏原。」
是次研究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博士說:「根據我們過往以虎蝦研究蝦類致敏原的經驗,我們預料到蟹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致敏原。不過,當找到一種僅存在於皇帝蟹中的全新致敏原時,仍令我們大感驚喜。」
研究團隊目前列出的致敏原清單可能仍不完整,隨著來自不同地區、具備不同貝類飲食習慣的患者個案的增加,未來或許還會發現更多新的致敏原。
衛博士指出:「對蟹過敏的患者通常不只對這11種致敏原的其中一種產生反應,真正的挑戰在於找出每位患者具體對哪種物質產生過敏反應。」
蟹過敏患者往往同時對多種致敏原產生反應。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診斷工具,只能檢測患者對整體蟹萃取物的特異性IgE水平,或進行皮膚點刺測試反應。這些萃取物是由多種蟹致敏原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而非針對單一蟹致敏原。此外,現有的萃取物大多來自雪蟹,不是常見的梭子蟹或皇帝蟹。因此,目前的過敏測試仍無法告知患者他們究竟對哪一種蟹致敏原產生IgE反應。
若能檢測患者對不同蟹致敏原的IgE反應,有望更精準地讓患者了解自己過敏的類型和原因,醫生也能據此提供更合適的預防建議,避免日後再次發生蟹過敏情況。
為此,研究團隊計劃以部分已鑑定的蟹致敏原開發分子診斷測試。梁教授表示:「我們已經掌握成熟的技術,能夠從不同貝類海鮮中製備並純化這些致敏原。同時,我們也與業界夥伴保持長期合作,所以開發新型分子診斷測試的可行性極高。這項研究將進一步幫助我們為海鮮過敏患者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診治方案,以免患者不必要地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