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中大新聞

專題

血液製成的「紅蟲」軟體微型機械人:改寫腦癌抗爭史

不要看錯,這條蠕動的「蟲子」其實不是紅蟲,而是一種革命性的微型機械人。它由病人自身的血液製成,比人類髮絲更纖幼,卻能以驚人的精準度在大腦複雜的神經迷宮內通行無阻。這項由中大團隊研發的血液凝膠微型機械人並非科幻產物,它們不僅能移動,還能透過外部磁場的控制,如導彈般游弋爬行,直擊癌細胞。血液凝膠微型機械人突破傳統治療方法的局限,為以往令人束手無策的腦腫瘤提供標靶治療,給腦癌病人帶來全新希望。

能源管道的「超級保鑣」

從水管和油箱,到發電廠和鐵路系統,管道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隨處可見。確保管道運作安全,不僅有助於預防洩漏和意外,更對保護環境、維持資源穩定供應尤為重要。中大學者研發嶄新技術,以激光智能傳感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氣體偵測,為石油、天然氣及氫氣管道監測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解決方案,突破能源創新的界限。透過在香港及中國內地展開大規模應用示範,該研究為城市再工業化及能源發展注入新動力,鞏固中大在可持續科技及新一代製造業領域的領先地位。

突破屏障:邁出治癒柏金遜症新一步

長久以來,確診柏金遜症等於必須接受不可逆轉的衰退──雙手顫抖、步履蹣跚,以至失去自理能力。全球有數百萬人受此疾病煎熬,至今仍無法根治。不過,最近中大科學家成功研發出一針見效的基因療法,有望阻止柏金遜症進一步惡化。這種「微型武器」能直達腦部,阻止異常蛋白質聚集成引發神經退化的致命團塊,有望控制這個無法治癒的疾病。

破解蟹致敏密碼

全球數百萬人因擔心過敏而對貝類海鮮敬而遠之,但許多人其實大可不必錯過這些美味佳餚。最近,中大的研究人員成功發現11種蟹致敏原,其中八種是首次發現,更揭示一種皇帝蟹獨有的蛋白,致敏率高達41%。他們研發的分子診斷測試旨在推動個人化過敏測試,讓人能夠更安心享用海鮮。

成就斐然

中大捷報頻傳,校長盧煜明教授及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榮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殊榮。學生姚鈞濤及麥世霆分別在第32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奪得乒乓球男子雙打金牌及200米蛙泳銀牌。中大更在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躍升至第32位,刷新歷史最佳紀錄,成績驕人。

專題

照亮希望之路:實質固態瘤治療迎來新突破

想像一群微型戰士——像病毒般的納米纖維,配備氧氣及精準雷射的武器,化成衝鋒部隊攻向乳癌腫瘤這座「堡壘」。這些納米纖維由中大團隊研發,能夠準確定位乳癌腫瘤、釋放氧氣,並透過光來消滅癌細胞。在小鼠實驗中,它們成功讓腫瘤迅速縮小,即使是傳統療法常常失效的部位亦相當奏效。這項突破有望打破傳統治療的限制,透過更具針對性且傷害性低的癌症療法,為患者點燃希望之火。

亨廷頓舞蹈症的曙光

亨廷頓舞蹈症是一個殘酷的遺傳詛咒,剝奪了患者的身體自主權,一直以來都是難以破解的治療謎題。最近,中大的研究人員或許解開了一個關鍵謎團。他們發現PAPD5是導致神經元損傷的主要元兇,並展示了BCH001抑制劑的潛在治療作用,為對抗此毀滅性疾病開啟了充滿希望的新篇章。

以精密工程釋放建築智慧

從長城青磚的雄渾肌理到羅馬拱券的精密疊砌,磚石建築自古便是人類智慧與美學的結晶。中大跨學科團隊以科技重新演繹傳統智慧,開發出CU-Brick智能砌磚系統,透過線纜驅動機械人與自動化程式,讓傳統磚藝在數碼時代煥發新生。該系統不僅能精準重現古代匠人對幾何結構的深邃理解,更讓現代的工程智慧與創意靈感迸發出新的火花。砌磚不再只是重複的堆疊動作,而是跨越工程、建築與藝術的創新對話,為未來的建築傑作釋放前所未有的創意潛能。

告別電池束縛

告別「電量焦慮」與尋找備用電池的煩惱!中大兩項創新發明讓無電池的未來觸手可及。無電池無線鍵盤利用敲擊按鍵的動能轉化成電能,另一款智能鞋墊則從步行中收集能量,監測步態模式,革新醫療診斷技術與病人監察模式,為可持續科技揭開新篇章。

共慶碩果纍纍

過去數月,中大捷報頻傳。學者們獲國際頂尖獎項與院士榮銜,創新發明在兩個大型國際展覽中創下佳績,中大亦再次穩居世界頂尖學府之列。

專題

墨水下的秘密:透過紋身重現古代社會

古代社會的紋身技藝,某程度上比我們現代更為先進。最近,一項由中大領導的研究發現,1,200年前秘魯錢凱文化的人類木乃伊上有極其複雜的紋身圖案,精細之處僅0.1至0.2毫米。研究採用了原本用於研究恐龍化石的鐳射螢光成像技術,揭示了這古代文明精湛的藝術水平。

照亮未來:磁性軟材料的「光合作用」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維繫生命,必須伸展枝葉以吸收每一縷光線。中大研究團隊亦研發出一種結合光學和磁學的創新技術,用於改造柔軟的磁性材料。在3D打印過程中,團隊透過精確調控光源的強度分布,將平面的磁性水凝膠從二維形態轉化成三維結構。此嶄新技術不僅能用來製作個人化的醫療貼片,還可拓展至人臉複製、資訊儲存,以及仿生軟機器人開發等領域,這些應用皆可通過調節光源的強度靈活實現。

「無肉不歡」的代價

當你品嚐著最愛的牛扒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口殊滋異味背後的代價?中大研究發現,中國内地日益增長的肉類消費正顯著加劇較貧困地區的空氣污染,並加深貧富之間的健康和環境差距。美饌佳餚能為你解饞,但卻也正在影響空氣質素和其他人的健康!

在文物館新翼品味晚明藝術的流金歲月

在容納逾萬師生的中大校園,未圓湖畔的踏青笑語、百萬藏書間的靜謐身影,與專程造訪文物館的藝術旅人,竟共構出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這座隱於山林的藝術殿堂,近日迎來蛻變時刻——籌建經年的新翼「羅桂祥閣」正式啟用,加上同步揭幕的「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開幕特展,不僅為文物館半世紀征程奠立里程碑,更在中大這座學術熔爐裡,將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淬鍊為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中大科研先鋒

中大多位科研之星獲得了多個國際獎項及認可。建築學院吳恩融教授榮獲「盧克·霍華德獎」;中大學生團隊在iGEM國際競賽中大放異彩,斬獲金銀雙獎;多位中大學者亦獲選為2024年「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振奮人心的成就!

專題

電影、即食麵與DNA:盧煜明的領導科學

電影、即食麵,似乎不太可能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在其成功科研之路的靈感來源,但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新任校長盧煜明教授來說,這些日常小事正是啟發他創造偉大發明的催化劑,促使他在無創性產前檢測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年他更將技術應用於早期癌症診斷,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亦讓他屢獲國際殊榮,包括成為香港首位拉斯克獎得主。

向全能機械人管家問好!

由中大研發的機械人CURI,透過觀察人類示範來學習執行不同任務。它配備彩色-深度 RGB-D 相機和協作式擬人手臂,精準度和效率不可少覷。研究團隊已使用模擬食材來教會CURI學習烹飪任務,雖然未開始烹飪真正的食物,但相信有朝一日,CURI將會成為你的專屬米芝蓮星級廚師,透過極其精準的調味,為你呈獻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新就是好?尋找真正有效的技術

在這個充滿尖端科技的世界中,我們往往被日新月異的產品和技術所吸引,然而是否「新」就是好,則需要透過測試去尋找實證。以監控體外受精胚胎生長為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醫學科學家最近發現,現今流行的技術「縮時成像培養箱」在臨床成效上與傳統方法只是相若。

無懼天氣

風烏是非一般的「天氣預報員」——它由人工智能驅動,徹底革新氣象領域。它擁有無比清晰的視力,猶如從模糊的舊式電視升級至最新的8K 超高清螢幕。它的空間精細度亦比現有氣象大模型提高七倍,不但能更準確地預測明日的天氣,更能有效掌握未來11.25日的天氣。無疑地,風烏正重新改寫天氣預報的方式。

照耀細胞生命

我們的感官與生俱來,對身邊事物作出反應似是出於本能,但實際上是由極其複雜的物理過程所驅動。內質網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在此過程的功能一直未知之數。中大最新研發的技術「LIMER」則解開了疑團。由於細胞的反應機制一旦出現異常,可引發多種疾病,此項發現對於研究潛在治療方案開啟了新方向。

突破界限

中大最近在多個領域上都展現領導地位:不僅在地球上最最偏遠和最引人入勝的極地地區科學探索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邀得諾貝爾獎得主James J. Heckman出任博文講座教授。此外,中大還贏得了多個國際獎項,並創下全球大學排名的歷史新高。

噴瓜如何引領微型機械人的變革

噴瓜在繁殖時會像小火箭般噴射種子,中大研究團隊受這播種現象啟發而靈機一動:「為何不將它應用於機械人身上呢?」,藉此開發出破天荒的驅動系統,能大幅增加微型機械人的動力輸出,使這些小幫手們具備前所未有的速度及敏捷身手,有望深入人體內部執行各項醫療任務。研究團隊亦為微型機械人引入機器學習算法,大大提升其控制與導航能力。奧妙的自然現象加入微型機械人,正為醫療領域掀起新革命。

文藝復興的全球視角

當我們認為「文藝復興」只屬於歐洲歷史,中大歷史系馬思途教授則有另一看法──他認為應該以全球視角探討文藝復興文化。他的研究展現宏大視野,致力梳理史實,融匯不同地區及時代,了解全球文化如何相互影響,令他獲得全球最具規模的歷史獎項「丹.大衛獎」。

突擊癌細胞

你有聽過EB病毒嗎?或許很多人對它都非常陌生,然而它卻是無處不在的病毒,可以影響全球超過九成的人口。它會引發鼻咽癌等致命疾病。可幸的是,中大研究人員成功利用mRNA技術研發創新治療藥物,有效令EB病毒癌細胞自我毀滅,為患者帶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