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

專題

墨水下的秘密:透過紋身重現古代社會

古代社會的紋身技藝,某程度上比我們現代更為先進。最近,一項由中大領導的研究發現,1,200年前秘魯錢凱文化的人類木乃伊上有極其複雜的紋身圖案,精細之處僅0.1至0.2毫米。研究採用了原本用於研究恐龍化石的鐳射螢光成像技術,揭示了這古代文明精湛的藝術水平。

照亮未來:磁性軟材料的「光合作用」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維繫生命,必須伸展枝葉以吸收每一縷光線。中大研究團隊亦研發出一種結合光學和磁學的創新技術,用於改造柔軟的磁性材料。在3D打印過程中,團隊透過精確調控光源的強度分布,將平面的磁性水凝膠從二維形態轉化成三維結構。此嶄新技術不僅能用來製作個人化的醫療貼片,還可拓展至人臉複製、資訊儲存,以及仿生軟機器人開發等領域,這些應用皆可通過調節光源的強度靈活實現。

「無肉不歡」的代價

當你品嚐著最愛的牛扒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口殊滋異味背後的代價?中大研究發現,中國内地日益增長的肉類消費正顯著加劇較貧困地區的空氣污染,並加深貧富之間的健康和環境差距。美饌佳餚能為你解饞,但卻也正在影響空氣質素和其他人的健康!

在文物館新翼品味晚明藝術的流金歲月

在容納逾萬師生的中大校園,未圓湖畔的踏青笑語、百萬藏書間的靜謐身影,與專程造訪文物館的藝術旅人,竟共構出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這座隱於山林的藝術殿堂,近日迎來蛻變時刻——籌建經年的新翼「羅桂祥閣」正式啟用,加上同步揭幕的「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開幕特展,不僅為文物館半世紀征程奠立里程碑,更在中大這座學術熔爐裡,將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淬鍊為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中大科研先鋒

中大多位科研之星獲得了多個國際獎項及認可。建築學院吳恩融教授榮獲「盧克·霍華德獎」;中大學生團隊在iGEM國際競賽中大放異彩,斬獲金銀雙獎;多位中大學者亦獲選為2024年「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振奮人心的成就!

專題

電影、即食麵與DNA:盧煜明的領導科學

電影、即食麵,似乎不太可能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在其成功科研之路的靈感來源,但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新任校長盧煜明教授來說,這些日常小事正是啟發他創造偉大發明的催化劑,促使他在無創性產前檢測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年他更將技術應用於早期癌症診斷,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亦讓他屢獲國際殊榮,包括成為香港首位拉斯克獎得主。

向全能機械人管家問好!

由中大研發的機械人CURI,透過觀察人類示範來學習執行不同任務。它配備彩色-深度 RGB-D 相機和協作式擬人手臂,精準度和效率不可少覷。研究團隊已使用模擬食材來教會CURI學習烹飪任務,雖然未開始烹飪真正的食物,但相信有朝一日,CURI將會成為你的專屬米芝蓮星級廚師,透過極其精準的調味,為你呈獻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新就是好?尋找真正有效的技術

在這個充滿尖端科技的世界中,我們往往被日新月異的產品和技術所吸引,然而是否「新」就是好,則需要透過測試去尋找實證。以監控體外受精胚胎生長為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醫學科學家最近發現,現今流行的技術「縮時成像培養箱」在臨床成效上與傳統方法只是相若。

無懼天氣

風烏是非一般的「天氣預報員」——它由人工智能驅動,徹底革新氣象領域。它擁有無比清晰的視力,猶如從模糊的舊式電視升級至最新的8K 超高清螢幕。它的空間精細度亦比現有氣象大模型提高七倍,不但能更準確地預測明日的天氣,更能有效掌握未來11.25日的天氣。無疑地,風烏正重新改寫天氣預報的方式。

照耀細胞生命

我們的感官與生俱來,對身邊事物作出反應似是出於本能,但實際上是由極其複雜的物理過程所驅動。內質網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在此過程的功能一直未知之數。中大最新研發的技術「LIMER」則解開了疑團。由於細胞的反應機制一旦出現異常,可引發多種疾病,此項發現對於研究潛在治療方案開啟了新方向。

突破界限

中大最近在多個領域上都展現領導地位:不僅在地球上最最偏遠和最引人入勝的極地地區科學探索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邀得諾貝爾獎得主James J. Heckman出任博文講座教授。此外,中大還贏得了多個國際獎項,並創下全球大學排名的歷史新高。

噴瓜如何引領微型機械人的變革

噴瓜在繁殖時會像小火箭般噴射種子,中大研究團隊受這播種現象啟發而靈機一動:「為何不將它應用於機械人身上呢?」,藉此開發出破天荒的驅動系統,能大幅增加微型機械人的動力輸出,使這些小幫手們具備前所未有的速度及敏捷身手,有望深入人體內部執行各項醫療任務。研究團隊亦為微型機械人引入機器學習算法,大大提升其控制與導航能力。奧妙的自然現象加入微型機械人,正為醫療領域掀起新革命。

文藝復興的全球視角

當我們認為「文藝復興」只屬於歐洲歷史,中大歷史系馬思途教授則有另一看法──他認為應該以全球視角探討文藝復興文化。他的研究展現宏大視野,致力梳理史實,融匯不同地區及時代,了解全球文化如何相互影響,令他獲得全球最具規模的歷史獎項「丹.大衛獎」。

突擊癌細胞

你有聽過EB病毒嗎?或許很多人對它都非常陌生,然而它卻是無處不在的病毒,可以影響全球超過九成的人口。它會引發鼻咽癌等致命疾病。可幸的是,中大研究人員成功利用mRNA技術研發創新治療藥物,有效令EB病毒癌細胞自我毀滅,為患者帶來曙光。

點亮未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之路

讓我們憧憬這樣的一個未來:糧食安全得到永續保障、創新電池技術為生活注入動力、物流方案無比簡化。這些大膽的創新意念都在「中大創業日十周年呈獻創新創業展」中一一呈現。展覽重點展示中大社群突破性的創新創業成果,彰顯大學對推動創新的堅定承諾,這些開創性研究將引領我們通往更明亮、更可持續的未來。

匯聚成就

中大一直致力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最近在多項國際排名中躋身前列,其中中大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名列第 42 位,在本地排名中更高踞首位。此外,醫學院學者更榮獲多項國際獎項,表彰他們在消化健康領域的傑出貢獻;中大還舉辦了「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體現其對可持續發展承諾,引領社會邁向綠色未來。

地動山搖:湖泊顛覆我們對地震成因的理解

地震是一種頻繁發生的地質現象。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數據,全球每年就發生超過100次 6 級或以上的地震,造成大量傷亡。大眾對於地震發生的認知主要在於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但複雜的機制令準確預測地震相當困難。中大最新一項研究就為地震成因帶來新視覺:原來由山崩而形成的堰塞湖可以進一步觸發地震。此研究為未來預測地震及風險管理提供了嶄新見解。

食肉牛龍的新近親:中大學者於巴塔哥尼亞發現新恐龍物種

40年一遇!中大學者帶領的團隊最近於南美洲挖掘出一系列恐龍骨骼化石,經研究後證實屬於新物種Koleken inakayali,是當地自40年前出土食肉牛龍以來,第一次有學者找到新的阿貝力龍物種。新發現的恐龍是敏捷的頂級掠食者,生活在6,000多萬年前的遠古南方岡瓦納超級大陸。此發現不但有助拆解關於捕食性恐龍演化的謎團,更證實了超過一種頂級掠食者能在晚白堊紀的生態系統中共存。

雨林林下近地溫度的嶄新發現

試想像你走入熱帶雨林,會遇到甚麼境況?炎熱、潮濕、長林豐草、凹凸不平和野生動物漫山遍野,不免令人有恐慌忐忑的感覺。這亦令研究人員難以透過監測雨林的近地溫度來了解氣候變化對生物影響。為探索這個未知領域,中大學者克服重重難關,成功收集林下近地溫度的微氣候數據,並揭示這些寳貴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全球暖化。

中大(深圳):豐盛十年

中大(深圳)為首間由本港學術機構在內地創辦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經十年茁壯成長,今年歡度十周年校慶,並以「十年風華,融匯創新」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活動。活動不但回顧中大(深圳)的精彩發展歷程,亦啟發眾人繼續努力實現宏大理想。

中大引領大灣區研究與創新之路

由中大委託愛思唯爾分析和撰寫的報告揭示了大灣區的強大科研實力,在五年期間的研究成果錄得17.9%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區內目前有42萬名活躍學者,相比2018年增幅近一倍。中大表現驕人,在生物醫學和人工智能領域貢獻了相當突出的研究產出量,其「學科標準化後的論文影響力 」(FWCI)在整個大灣區的高產出院校中更排名第一。

向病魔宣戰:中大學者為糖尿病、中風和乙型肝炎治療披掛上陣

中大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糖尿病、中風和乙型肝炎患者帶來新希望:一項國際研究揭開糖尿病之謎,有望促進早期干預和改善臨床治療方案;新開發的納米機器人可增強溶栓效果,讓中風患者免受腦部損害;研究發現抗病毒藥物「富馬酸替諾福韋」增加了慢性乙型肝炎老年患者的骨折風險。

中大再創輝煌成就 翱翔新高峰

中大在全球高等教育和研究範疇領先的地位再次獲肯定!從大學排名的歷史性上升,到國際發明展上屢獲殊榮,中大透過多元化課程和世界頂尖的教學團隊,致力堅守對卓越學術、創新思維和前瞻性研究的承諾。

中大引領國際對話 開創更美好未來

作為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中大一直透過不同活動,致力促進各界就不同議題互相交流意見。最近,中大就舉辦了多場國際會議和論壇,包括匯聚了中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的科學家的氣候會議、探討佛教與生物醫學倫理的對談,以及商學院成立 60 周年的國際金融論壇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