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差、脫髮及睡眠困難。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缺少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透過調節腸道健康,可以促進患者的痊癒及減少相關後遺症出現。
蝦是各國菜式中常見的食材,能製成各種佳餚,令人垂涎三尺。但若大飽口褔後,出現臉部和口眼腫脹、全身瘙癢的情況,絕對是令人徹夜難眠的噩夢。蝦敏感並不一定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因此有效而準確的蝦敏感檢測,有助避免觸發嚴重過敏。
有研究發現,接種了科興或復必泰疫苗的人士如腸道有充足的「青春雙歧桿菌」,疫苗成效較好。「青春雙歧桿菌」與生俱來,但隨著年齡、飲食、壓力和使用抗生素等多個因素導致數量下降。中大與港大合作的研究揭示,缺乏青春雙歧桿菌的人士接種這兩款疫苗後出現的抗體水平較低,意味透過補充「青春雙歧桿菌」可提高新冠疫苗成效,增強保護力。
我們日常生活經常使用到磁石。由冰箱磁石貼、信用卡、電腦,以至高速行駛的磁懸浮列車,磁石都能大派用場。現在,中大外科團隊研發的智能磁錨定內窺鏡,能將磁石「貼」在身體內,讓它在手術過程中擔當第三隻眼,輔助醫生做手術。新技術有效減少手術器械之間的碰撞、提供清晰的手術影像,更無須中斷手術進行清洗,讓微創手術更安全方便。
新生命的誕生為父母帶來喜悅。然而,隨著遲婚遲育現象愈趨普遍,不少夫婦都未能成功受孕。縱使人工受孕如試管嬰兒的技術已十分成熟,但能否揀選高發育潛力胚胎是決定夫婦可否成功誕下麟兒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大團隊最近開發了胚胎發育潛力預測平台,能讓醫生更早地建議合適的胚胎移植方案,提高受孕成功率。
大便隱血測試常用於大腸癌篩查,但靈敏度低及無法偵測瘜肉,要得知瘜肉有否復發,只能靠入侵性的大腸鏡檢查。中大醫學院團隊突破現有技術,研發出全球首個高靈敏度、非入侵性,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的技術,其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達94%,瘜肉復發偵測亦超過90%。
曾幾何時,「司美匹韋」是治療丙型肝炎的重要藥物,但隨著醫療進步,近年已被其他藥物取代而被迫「退役」。由中大與港大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發掘這個退役軍的新用武之地,就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繁殖,令它有望再次披甲上陣,對抗新冠肺炎。
1960年代經典科幻電影「神奇旅程」,講述五名醫生被微縮至細胞尺寸進入病人體內,並成功到達腦部進行手術。中大研究團隊最新研發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可深入人體腔內細小管道進行健康檢查和治療,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電影情節或可成真。
中大團隊開發了一套創新的「電腦模擬生物信息演算法」,利用基因數據評估流感疫苗與實際流行病毒株之間的基因錯配,從而預測疫苗功效。新方法提供的實時信息,有助政府在流感季節或開展大規模接種計劃前,選擇合適的疫苗及調配醫療資源。
慣性流產不但令婦女感到沮喪、自我質疑,亦承受不少婚姻和精神壓力,然而只有半數人找到流產發生的原因。現時,一種嶄新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ChromoSeq將從基因密碼中解構流產成因,為希望能成為媽媽的婦女重燃希望。
眼睛不但是靈魂之窗,同時埋藏著身體健康狀況的訊號。中大研究團隊研發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憑一張「眼底相」便可以評估使用者患上中風及認知障礙的風險。有關技術最近更應用到自閉症風險評估,透過識別兒童的視網膜特徵,找出有自閉傾向的兒童,及早對症下藥。
要測試新冠肺炎病毒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將拭子伸進鼻子和咽喉採樣,不過拭子的長度和採樣的過程或會令兒童感到緊張和害怕。而長者要自行提供深喉唾液樣本,也許會因不熟習操作而感到不知所措。最近有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溫和、簡便,速度及準確度能媲美現有測試的鼻紙條採樣方法,讓所有年齡層人士都能輕鬆做測試。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高危族,病情較易惡化。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原來患上新冠肺炎後肝功能差的人士,亦是高危族。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肝臟受損問題者病情惡化至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以儀器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為對症下藥,中大醫學院率領亞太專家提出多項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人的大腦和脊髓神經網絡配備一種機制,能根據身體狀態和過往跑步經驗,令不同人有不同的跑步方式。有研究發現,由神經系統操控肌肉活動的模式,又稱為「肌肉協同」,會隨著年齡增長和不同的訓練程度產生變化。透過特別設計的跑步訓練,有助神經系统記住最佳的肌肉激活模式,令你跑得更遠。
糖尿病被稱為十大殺手之一,患者除了注意日常飲食外,面對新冠肺炎這個「無聲敵人」更要額外小心。最近有研究人員運用先進統計學方法,發現糖尿病患者較易感染新冠病毒或感染後病情變得較為嚴重。研究結果無疑是向糖尿病患者發出警號,亦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研發帶來新方向。
腸道健康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醫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加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為尋找「好」幫手對抗病毒,團隊建基於這項研究發現,正加緊研發益生菌補充劑,有望增強大眾免疫力。
面對壓力時,人的大腦會傳遞訊息,令人無意識地做出重複的行為,以抵禦情緒壓力帶來的傷害。中大生物醫學研究員成功發現引起壓力行為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並建議不必抑制因焦慮而出現的反應,如搓手等重複行為。成果將為研究強迫症和自閉症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更多線索。
中大一項聯合研究,成功透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臨床試驗,證實修改T細胞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和可行,為癌症免疫療法開啟新一章。研究員從晚期肺癌患者身上抽取T細胞,經基因編輯後輸回患者體內,以助他們對抗癌細胞。
醫學院測試本港14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不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糞便樣本均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當中有3人即使呼吸道樣本不再發現病毒,其糞便樣本卻仍有病毒存在。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大便驗出病毒的情況普遍,相關測試可成為另一種篩查工具。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有研究指出,98%受訪港人對疫情表示焦慮,約9成人採取戴口罩、潔手等防疫措施,研究建議港人要「保持社交距離」。另外,近9成個案由發病至被隔離的堵截延誤日數介乎6至14日。
醫學院發布一項10年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多囊卵巢綜合症華人女性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非患病人士的4倍,且發病時間較早。研究員建議患者定期進行糖尿病診斷及監測血壓,減少日後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