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香港十大殺手之一,患者除了承受治療帶來的痛苦和負擔外,他們面對新冠肺炎這個「無聲敵人」更要額外小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的研究團隊運用先進的統計學方法,發現糖尿病有機會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因素,患者較易感染新冠病毒或感染後病情變得較為嚴重。研究向糖尿病患者響起新警號,同時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研究提供新方向。

以本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為例,不少死者生前患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是常見的長期病患,找出相關高危因素及背後機制,有助對易受感染群組作出適當保護,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案。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蘇漢昌醫生聯同本科生劉理程同學和副研究員饒世濤博士,採用一種名為「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sation)的先進統計方法,尋找可能與新冠肺炎相關的高危因素。

現時,醫學界已有證據證明ACE2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的關鍵受體,當ACE2受體(又稱「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表達程度愈高,感染機會愈高。蘇醫生的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提供的「大數據」,探索能夠改變ACE2受體在肺部表達程度的相關疾病和血液蛋白。

團隊篩查了500多種疾病或特徵,結果發現糖尿病相關特徵會增加ACE2受體的表達程度。而在1型和2型糖尿病及相關特徵(包括早期使用胰島素)的多個GWAS數據集和多種分析方法中,亦顯示糖尿病與ACE2受體表達程度之間存在顯著兼正向的相關性。團隊從中得出結論,通過改變ACE2受體的表達程度,會增加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又或令患者感染後病情變得嚴重。

研究亦為治療新冠肺炎帶來新方向,團隊發現與ACE2受體表達程度改變有關的血液蛋白,有可能作為潛在的生物標記,幫助研發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或重新定位。蘇漢昌醫生表示:「基因組大數據擁有巨大潛力,能用於找出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因素和有效治療方案。這項研究的重要創新之處,在於我們採用了比觀察性研究更有效闡明因果關係的『孟德爾隨機化』統計方法。」

研究團隊強調,目前的研究結果仍屬初步,但期望是次探索性的研究,能為未來的研究策略作出指引,以進行更多驗證性研究。研究論文早前於國際科學期刊《Diabetes Care》發表,全文可按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