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高危的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抗疫的重要把關之一,然而,最近有一項研究,揭示了全球當局還須特別留意肝功能差人士的情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研究人員分析香港過千名有肝臟受損問題的新冠肺炎患者,發現他們的病情惡化風險較高,甚至有致命危機。要提防感染後病入膏肓,保持肝臟健康或是其中良方。
研究結果來自中大醫學院團隊,他們分析了1,040名本港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患者年齡介乎22至52歲,中位數是35歲。結果發現,近23%人出現肝酵素水平上升或肝臟受損問題。團隊認為,年紀大是肝臟受損的高危因素之一,如研究涵蓋更多年長患者,有肝臟受損的患者可能佔更高比例。
另外,團隊分析了53名曾留醫深切治療部、22名需要儀器輔助呼吸及4名病逝的個案,當中竟有71%人有肝臟受損情況。按此推算,這類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惡化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因此監測新冠肺炎患者肝功能十分重要。有關研究結果已在著名醫學期刊《Gut》發表。
「雖然團隊至今仍未找到新冠病毒對肝臟造成的確實影響,但研究證明肝臟受損的患者,病情明顯比其他患者容易惡化。」論文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葉卓風博士續說﹕「預先檢測新冠肺炎患者的肝臟健康情況,對於醫生估算患者病情有很大幫助。」
患者的肝臟受損問題從何而來?同一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教授解釋,病情較嚴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有機會在治療期間因為全身性發炎或對類固醇和抗生素等出現不良藥物反應,而影響肝功能。如病人本身患有肝炎也會影響肝臟受損的程度。她說:「仔細檢視他們的病歷和肝的健康狀況對改善治療效果甚為關鍵。」
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2015年亞太區、美國和歐洲因肝病引致的死亡率分別是4.6%、2.7%和2.1%,亞太區尤見嚴重。
疫情持續醞釀,其中一個迫切問題是如何對症下藥。中大醫學院肝病專家於是帶領來自中國內地、日本、新加坡和澳洲等地專家組成「亞太肝病工作組」,提出多項針對有肝病或相關風險之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建議。
聲明於今年六月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針腸胃病學及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發表,建議包括為肝病患者處方治療新冠肺炎藥物時的注意事項,例如正使用對肝臟有毒性藥物的患者,或本身有肝病的患者,須每星期做兩次肝功能檢測,肝功能異常患者應更頻密檢測。另又提出疫情期間為患有乙型肝炎或其他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的患者進行評估和治理的建議。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表示﹕「我們仍在研究患者肝受損的原因和新型抗病毒藥物對肝臟帶來的毒性問題,我們的專家小組會攜手合作,針對有肝病的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臨床治療建議。」
他續說﹕「我們希望在這關鍵時刻令病人得到最適切的照顧,我們堅信這些建議對亞太區以至全球的醫療人員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