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當問及最討厭的昆蟲,相信不少人會說「曱甴」。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外觀令人成厭,也因為它可以引發人類的過敏反應,例如哮喘。所幸的是,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繪製出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將有助於日後診斷曱甴過敏。
不少人喜歡透過攝影捕捉醉人景色,記下美妙時刻。而攝影在醫學上同樣大派用場,例如拍攝「眼底相」可偵測阿茲海默症。中大醫學院最近便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此頑疾。
不管是睡覺的床,吃的食物,我們生活的四周環境都暗藏蟎蟲。對於蟎過敏人士來說,它是令皮膚痕癢,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引發嚴重疾病的惡魔。最近中大一項研究成功揭開「無氣門蟎」的進化過程,有望日後從基因組學出發,改善蟎過敏的診斷和干預,加強防治蟎過敏。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BA.4、BA.5勢將成為主流病毒,我們必須迅速遏止疫情擴散。現時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的方法,但其效用會隨著病毒變種而下降,需推出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能短時間內預測疫苗防護力便非常重要。中大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生物信息演算法,能比以往快3個月評估疫苗的成效,可在防疫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和熬夜等壞習慣都可能傷害肝臟。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慢性肝病的症狀往往直到它進一步發展為嚴重的纖維化、肝硬化甚至癌症才變得明顯。中大團隊現正研發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技術,望能檢測出與早期肝纖維化相關的生化症狀,增加成功治療的機會。
癌症至今仍然是人類尚未完全戰勝的疾病。人體由無數的細胞構成,而癌細胞則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雖然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癌症的成因及發展過程,但透過深入研究細胞增殖的機制,我們將進一步了解癌症的發生規律以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全新的胃癌致病基因,有潛力成為胃癌治療的新標靶。
中大醫學院進行了國際文獻分析,利用最大型的樣本(約1億人)比較全球7種新冠疫苗及24個疫苗組合的功效,發現長者及低免疫力人士接種三劑 mRNA疫苗,與只接種兩劑任何種類疫苗相比,可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首兩劑疫苗不論哪一類型,如第三劑以mRNA疫苗作為加強劑,能有效預防新冠輕症;而第三劑選擇mRNA疫苗才能有效預防感染Omicron。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關美寶教授在推動應用地理學的多學科研究方面貢獻良多,獲頒該領域最高榮譽「詹姆斯.安德森」應用地理學榮譽勳章。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亦憑胃腸道腫瘤研究的傑出成就,獲中國工程院頒發「光華工程科學獎」,予以表揚。
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全球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顯示腸道微生態是引致「長新冠」的關鍵因素。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診斷受多種症狀持續困擾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是否患上「長新冠」,分析腸道微生態更可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對症下藥。
新冠病毒一旦入侵人體細胞,會令病情嚴重的新冠病人出現過度炎症、凝血或血栓。中大醫學院一項聯合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誘發血管炎症的新機制,新冠病毒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 TLR4,誘發血管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