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文章
:

中大新中心落成 推動科研與環球合作

中大最近新成立的中心揭幕,為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揭開新篇章﹕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榮獲國際認證,有助帶動香港的生物醫藥發展;何善衡傳染病研究中心則匯聚頂尖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共同對抗傳染病。另外,中大北京中心和上海中心將打造充滿活力的據點,聯動香港與內地深化交流,進一步促進學術、創新和行業協作。

中大學者奪得多個國際獎項

中大傑出學者最近獲頒多個獎項﹕李卓霆教授榮獲2023年IEEE信息理論學會論文獎、秦嶺教授及于君教授膺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博文訪問講座教授丘成桐教授獲頒2023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中大亦奠下一個重要里程碑,於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首次打入全球百大。

癌症殺手

傳統切除肺轉移腫瘤的方法往往困難重重,不但為病人帶來痛楚及創傷,亦有很多潛在風險。然而,新技術將帶來革命性改變——透過操控機械人系統將支氣管鏡驅動到肺部的目標位置,以微波能量準確及有效地破壞病變組織。新技術是無創手術,不會為病人帶來痛楚。相關技術在早期試驗階段已取得出色成果,成功治理多宗癌症晚期肺轉移個案。

守護兒童的「睛」彩未來

處身數碼年代的兒童,「機不離手」 已成他們的日常習慣,導致患近視的風險急升,而一旦患上近視便無法逆轉,日後更可能帶來更多更嚴重的眼疾。最近中大一項新研究為預防兒童近視帶來新曙光,首次證實兒童使用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一種常用於紓緩近視的藥物,能夠有效預防近視,防患於未然。

中大兩項研究改善胃部健康

也許你曾患上腸道疾病,如幽門螺旋桿菌或胃酸倒流,當你遭受這些疾病之苦時,有沒有想過為何在全球引發消化性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可於你胃中的強酸環境下頑強地生存?除了具風險的入侵性手術,有沒有較安全的方法對抗胃酸倒流?近期兩項中大研究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示。

跟蝦敏感說再見

蝦是全球最常見的致敏食物之一,嚴重的過敏反應更可以威脅生命,不容忽視。最近中大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有助大大提升診斷蝦敏感的準確性,日後利用致敏原為本的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將能精準地分辨出患者對哪些致敏原過敏,從而對症下藥。

對抗過敏:中大破解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當問及最討厭的昆蟲,相信不少人會說「曱甴」。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外觀令人成厭,也因為它可以引發人類的過敏反應,例如哮喘。所幸的是,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繪製出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將有助於日後診斷曱甴過敏。

以「眼底相」偵測早期阿茲海默症

不少人喜歡透過攝影捕捉醉人景色,記下美妙時刻。而攝影在醫學上同樣大派用場,例如拍攝「眼底相」可偵測阿茲海默症。中大醫學院最近便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此頑疾。

專題

揭開蟎蟲進化秘密 對付過敏元兇

不管是睡覺的床,吃的食物,我們生活的四周環境都暗藏蟎蟲。對於蟎過敏人士來說,它是令皮膚痕癢,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引發嚴重疾病的惡魔。最近中大一項研究成功揭開「無氣門蟎」的進化過程,有望日後從基因組學出發,改善蟎過敏的診斷和干預,加強防治蟎過敏。

與變種病毒競賽︰實時預測新冠疫苗保護力 為抗疫戰增勝算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BA.4、BA.5勢將成為主流病毒,我們必須迅速遏止疫情擴散。現時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的方法,但其效用會隨著病毒變種而下降,需推出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能短時間內預測疫苗防護力便非常重要。中大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生物信息演算法,能比以往快3個月評估疫苗的成效,可在防疫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無創檢測助診斷「沉默殺手」早期肝纖維化

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和熬夜等壞習慣都可能傷害肝臟。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慢性肝病的症狀往往直到它進一步發展為嚴重的纖維化、肝硬化甚至癌症才變得明顯。中大團隊現正研發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技術,望能檢測出與早期肝纖維化相關的生化症狀,增加成功治療的機會。

打破傳統觀念 揪出胃癌致病基因

癌症至今仍然是人類尚未完全戰勝的疾病。人體由無數的細胞構成,而癌細胞則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雖然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癌症的成因及發展過程,但透過深入研究細胞增殖的機制,我們將進一步了解癌症的發生規律以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全新的胃癌致病基因,有潛力成為胃癌治療的新標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