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症非同小可!患者估計佔全球2.5%人口,一些研究更估計多達一成人口。過敏反應可引致不同症狀,從紅疹、喘鳴到足以致命的過敏性休克等。在香港,蝦不但是最主要的致敏食物之一,影響約1.05%兒童,它亦是最常引起嚴重過敏的元兇。貝殼類過敏在世界各地均十分普遍,而蝦正是最常見的主因。

因此,準確診斷蝦敏感非常重要,但現時的診斷準確性仍有待改進。蝦含有一系列複雜的致敏原,導致很難辦別患者對哪些特定的致敏原敏感,現有的診斷方法包括常規皮刺測試、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均未如理想,假陽性結果可高達 80%。

「傳統測試蝦敏感的方法僅使用一種混合了不同致敏原的提取物,我們無法控制每種致敏原的含量,所以結果不是十分準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教授說。

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激發測試雖然是現時診斷蝦敏感的黃金標準,但缺點是有高風險、人手需求大和成本昂貴。

由梁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希望能通過鑑定蝦致敏原,開發出更加準確的診斷方法。研究調查了85位五年內曾至少兩次食用蝦後即時出現過敏反應的人士,進行過敏測試後成功確認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梁教授說,大多數出現蕁麻疹或嘴唇腫脹等較輕微症狀的人只對一至兩種致敏原過敏,但中度至嚴重反應的患者往往會對多種致敏原過敏。

今次研究更發現了一種新的致敏原肝糖磷解酶,連同團隊在過往兩年半內確定的三種新致敏原,以及過往已知的七種,令蝦致敏原增至11種。「肝糖磷解酶具有高分子量,傳統的蛋白質檢測很難偵測到它。」

梁教授表示鑑定蝦致敏原的工作已差不多完成,「我們有可能在其他洲的人身上找出更多致敏原,不排除還有第12種或第13種,但我們相信目前發現的11種已是亞洲人中最典型的致敏原。」

此項目是中大與泰國曼谷瑪希敦大學(Mahidol University)及三美泰吞武里醫院(Samitivej Thonburi Hospital)聯合研究。由梁教授帶領的中大過敏科團隊經常與亞洲各地的研究機構合作研究食物過敏,針對當地的專長領域,例如與日本團隊合作研究日本人常有的魚類敏感;同樣地,貝殼類敏感在泰國非常普遍,故中大與泰國團隊攜手研究蝦敏感。

研究亦發現,即使致敏原同樣提取自大虎蝦(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香港與泰國人口中流行的蝦致敏原存在地域差異。梁教授表示,雖然遺傳是一種可能的解釋,但鑑於兩個種族之間的基因相似性,他相信環境因素才是主因,特別是兩地飲食的差異。「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不同的烹飪方式會改變食物中的蛋白質,例如水煮花生可降低它的致敏傾向,而烘烤花生則會保留較強的致敏原,我認為蝦有機會也是同樣情況。」

梁教授及其團隊正進行一項平行研究,探究特定的蝦品種包含哪些致敏原,尤其是淡水蝦和海水蝦之間的差異,目前的結果顯示淡水蝦可能含有較少致敏原。

現在的目標是研發針對致敏原的血液特異性IgE檢測,中大正與領先的血液過敏診斷檢測公司Thermo Fisher 合作開發ImmunoCAP,檢測不同種類的蝦致敏原,梁教授預計檢測可在兩至三年後面市,「我認為這項檢測的商業潛力非常大,因為蝦敏感十分普遍。」

精準的診斷還能讓患者繼續食用其他品種的蝦,他們只需避開含有特定致敏原和個人產生過敏的蝦類便可。有賴梁教授的研究帶來更可靠的診斷技術,數以百萬計的蝦敏感人士將能夠擺脫過敏困擾,重拾良好的生活質素。

以致敏原為本進行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可有助提高食物過敏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