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樹錦
莫樹錦
李樹芬醫學基金
腫瘤學教授

莫樹錦教授多年來着力研究肺癌,如今已成為世界領先的腫瘤學家。他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製劑方面的工作,標誌着免疫療法的重要里程碑。他研發的標靶及免疫治療方案,大幅延長病人的存活期。這些開創性治療方案現已成為國際標準療法,為全球肺癌病人帶來曙光。2020年,世界數一數二的互聯網腫瘤學平台OncLive為表揚他研究和臨床應用上的突破,向他冠以‭‬「腫瘤學巨人」的稱號。

重大挑戰

肺癌為世上其中一種最致命的疾病,全球每年估計有180萬人因此病離世。但肺癌複雜無比,二十年前更沒有針對病源的具體治療方法。莫教授開始研究這問題時,七成以上肺癌患者只會在病情嚴重惡化後才出現症狀;即使他們被診斷患癌,康復前景也不容樂觀。肺癌病人通常只能多活一年左右,而化療只能幫助病人延長幾個月壽命。

2004年,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突變能導致癌症。亞洲的肺癌患者當中,有三至四成沒有吸煙習慣,數目為其他地區的三倍,這種突變因此與亞洲國家的情況密切相關。「換句話說,這份研究在亞洲進行才是最適合,而我開始時就建立了團隊,建立了網絡。」‬‬‬‬‬‬‬‬‬‬‬‬‬‬

莫教授以中大為基地進行IPASS研究,這份研究涵蓋亞洲廣泛地區,對象多達1200名病人,並於2008年發表報告。他解釋,致癌基因通常驅使多種EGFR突變,而防止癌細胞生長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斷細胞信息傳遞的通路。這份開創性的研究2009年在極具聲望的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至今已被引述超過一萬次。

Professor Tony Mok Shu-kam

跨越多重障礙

莫教授表示,他能完成如此大規模的研究,有賴中大的學術自由;而醫學院亦給予他與同事合作機會。「基本上,只要你按着原則去做,合作的空間可以很闊。」他認為研究以香港為基地,也起了莫大幫助。IPASS研究以九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患者為對象,香港與東南亞,特別是内地緊緊相連,對他的研究過程極為有利。「當年我回港工作,其中一個願景就是要和國内合作。」

話雖如此,莫教授研究路上仍要跨越重重障礙。「做研究結果一定是陽性或陰性,最重要的是如何從這些陰性結果中學習。」他說自己開始時將肺癌視為一種病,結果頭頭碰着黑;但他和團隊將它當作一系列疾病來治療後,便取得突破,從此越戰越勇。

全新發現

「我們的肺癌研究已和歐美平起平坐。我希望這能承傳下去,更多內地、香港、東南亞的年輕研究員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 莫樹錦教授

莫教授和他的團隊認定每個肺癌病例都有獨特之處後,他們隨即開始探討如何能用其他方法醫治肺癌。化療只能延長病人幾個月壽命,更令他們感到強烈不適。莫教授發現,使用EGFR抑制劑這種「標靶藥」更為有效,因為它能針對病情,並有助改善病人生活。他說:「每一款新藥都需要經過第三期臨床研究才可以上市,事前你也要做很多基本工作。」在莫教授的努力下,至少八種治療藥物已獲批並推出市面。教授與他的團隊研發的標靶免疫治療成功延長患者壽命至少兩年,並獲75個國家的醫生臨床應用。莫教授特别提到,他能促使第三代EGFR抑制劑Tagrisso廣泛應用,是他研究生涯的重大突破。他2017年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論文,指出這款藥物醫治肺癌尤其有效,如今每年銷量達五十億美元。

莫教授以IPASS研究,改寫了癌症治療的劇本,並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雖然他已取得傑出成就,仍希望繼續自己的研究,未來提拔更多人才。他說:「香港和東南亞過去在全球肺癌研究中默默無聞。現在,我們的肺癌研究已和歐美平起平坐。我希望這能承傳下去,更多内地、香港、東南亞的年輕研究員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