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不如其他癌症般廣為大眾認識—這正是一部分的問題所在:關於這種癌症的流行病學信息匱乏,但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的努力下,情況開始改變。

喉癌是指在氣管上方的喉嚨和聲帶位置出現腫瘤。患者主要介乎45至70歲,而男性患病風險是女性的13倍。患者五年生存率約為60%,然而生存率很大程度受癌期數影響:早期確診患者的生存率可高達90%,而末期的則大幅下跌至約30%。

是次研究團隊從「全球癌症觀察站」、「國際癌症發病率數據庫」及「世界衞生組織全球衞生觀察站」等資料庫收集數據,以分析全球各地的發生率風險因素。以往同類型研究往往基於較舊的數據且涵蓋的地理範圍有限。研究結果已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國際外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發表。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由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以及該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領導。是次研究與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合作進行。

研究結果顯示,喉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暴露於代謝危險因素有關。中、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普遍較高。加勒比地區、中歐、東歐和南歐是全球喉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

致病成因方面,一如所料,吸煙是最大兇手,它可導致黏膜增生,進而發展成癌症;次因是酒精,尤其是過量飲用烈酒。黃至生教授指出還有一系列其他因素可能參與其中:

「煙草與酒精和喉癌的關聯最為密切,早前其他的研究亦已確認在這種癌症中煙酒的相互作用。然而還有其他潛在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性別為男性、以肉和脂肪為主且少蔬果的飲食習慣、家族癌症史、暴露於化學品的場所中工作、胃酸倒流和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黃至生教授說。

喉癌的潛在風險因素包括以肉和脂肪為主且少蔬果的飲食習慣。

是次研究發現喉癌與其他眾多嚴重疾病包括多種癌症一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富貴病」。較富裕的國家的發病率普遍較高,相信是因為他們較容易養成上述不良生活習慣。但這並不足以解釋全部情況,因為病發率最高的地區同時包括了歐洲和加勒比地區,前者普遍收入水平較高同時存在相當大的地域差異;後者整體生活水平較低,但也包括了一些高收入地區。

黃俊杰博士解釋:「在已發展國家生活的居民,他們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情況相對普遍。另一邊廂,這些地區的高發病率可能歸因於其早期癌症檢測的技術改善及針對風險因素的干預措施。」

他補充說,生活水平較低但喉癌嚴重的國家,未必與出現不良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更大可能與其醫療保健水平相關:「當較高比例的喉癌患者無法獲得手術治療,該地區的喉癌死亡率就會較高,加勒比地區、東歐和中歐的相關死亡率就明顯高於收入普遍較高的西歐和北美洲。」

全球每年約有18萬人患上喉癌,並有近10萬人死於此病,發病率約介乎3%至5%。雖然近年全球各地的控煙工作有利降低喉癌的發病率,但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正逆勢反升,情況不容樂觀,這現象在日本、瑞士和捷克共和國尤其明顯,箇中原因仍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發現吸煙和飲酒與喉癌的關係最為密切。

黃至生教授表示:「部分國家的年輕人及女性的喉癌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情況令人擔憂。如果不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我們預期這個升勢將持續。各國政府需要加強防癌工作,包括積極推行控煙和減少飲酒的運動。」

黃教授補充,上述的研究結果為醫護人員提供重要的實證支持,幫助他們更有效地作出治療和資源分配方面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