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成就備受肯定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一直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成功位列國際院校前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全球最佳大學排名(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評估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的2,250所頂尖大學的研究表現和聲譽,中大在其2024-2025年度排名中位列第42位,更是連續兩屆在本地大學排名中榮登榜首。

在個別學科排名方面,中大有八個學科排名中躋身全球首50位,當中有兩個學科更位列全球第三,分別是教育及教育研究,與腸胃及肝臟科,佳績有目共睹。

中大學者蜚聲國際

中大醫學院陳家亮教授及黃秀娟教授一直是優秀的學者,在研究及治療人體消化系統疾病方面享有權威地位。他們最近更榮獲多項國際殊榮,並獲任領導創新研究。

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和裘槎醫學科學教授兼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黃秀娟教授膺選為2024年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亦是「醫學及獸醫科學」領域中唯獨兩位來自香港的學者。歐洲科學院是全球享負盛名的學術機構,致力推動科學和人文學科發展。該學院擁有逾5,500名院士,其中83位更是諾貝爾獎得主,通常邀請來自歐洲的新院士加入,其他地區的學者亦可憑藉傑出成就被選為外籍院士。今年,陳教授和黃教授榮膺此頭銜,凸顯他們對學術界的貢獻及對全球的影響力。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獲中國工程院頒授第15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陳教授另獲中國工程院頒授第15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更是 「醫藥衞生」領域上唯一獲選的香港學者。「光華工程科技獎」是內地最高榮譽的科學獎,每兩年頒獎一次,以表彰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陳教授是國際知名的腸胃病學專家,在預防腸胃道出血的臨床實踐方面影響深遠。他的研究為大腸癌提供新臨床指引及篩查方法。陳教授的研究範疇涵蓋幽門螺旋菌及腸道微生物菌群應用等。他同時是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進一步鞏固其領導地位。

另一方面,黃教授是全國首位女性醫生科學家獲選為「新基石研究員」,是該項目「生物與醫學科學」榜上首位香港學者。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由騰訊集團設立,其「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得獎者可獲1,500萬至2,500萬人民幣(約210至350萬美元)的資助,是中國最大的非政府科學研究經費來源。黃教授的開創性工作更促成了新基石科學實驗室的成立,進一步支持她的創新研究。

黃秀娟教授是全國首位女性醫生科學家獲選為「新基石研究員」。

黃教授是全球首位為新興工業國家的炎症性腸病遺傳學、流行病學和潛在環境因素進行定義的學者。她亦是將首位將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FMT)引入香港的先驅,並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協助提升FMT成效。她期望利用這筆資助研究治療慢性發炎、癌症和免疫介導疾病的新方法。

中大舉行新基石科學實驗室揭幕儀式,實驗室由中大醫學院黃秀娟教授(左六)領導。

締造可持續未來

應對氣候變化及建設綠色未來是人類正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大作為區域主辦單位之一,在泰國曼谷舉辦了「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大會匯聚了來自全球約3,000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學術領袖與創新先鋒,圍繞可持續發展納入教育等重要主題討論。大會印證了中大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角色,並探討大學如何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中大派出代表團參加「THE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

中大代表與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環保領袖齊聚一堂,與各地領袖交流,包括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長素巴瑪.伊沙拉帕迪、馬來西亞天然資源與環境永續部長聶納茲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賈尼尼等。大會的出席者還包括來自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教育部門的代表,一同努力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