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很驚訝,原來我們的免疫系統擁有記憶力,並且在對抗新冠等疾病時發揮重要作用。而增強免疫記憶的秘密還很可能正在你的體內!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揭示了特定腸道細菌在延長新冠疫苗誘導的免疫記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擁有這類益菌,為此中大醫學院研發了腸道微生態配方以增強疫苗的抗體反應,並正進一步研究它在保護我們免受其他疾病侵害的潛能。
Katalin Karikó教授的科研路告訴我們,有一種成功叫永不放棄,堅持能帶來改變世界的力量。曾經歷無數挫敗的Karikó教授,幾十年來堅定不移地研究如何將mRNA用於治療病患,她與Drew Weissman教授攜手鑽研的mRNA技術,為世界帶來新冠肺炎疫苗,拯救了無數生命。除了在研究上力臻完美,她亦時刻希望激發年輕人對科學的熱情,期盼他們走進科學世界。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BA.4、BA.5勢將成為主流病毒,我們必須迅速遏止疫情擴散。現時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的方法,但其效用會隨著病毒變種而下降,需推出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能短時間內預測疫苗防護力便非常重要。中大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生物信息演算法,能比以往快3個月評估疫苗的成效,可在防疫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有研究發現,接種了科興或復必泰疫苗的人士如腸道有充足的「青春雙歧桿菌」,疫苗成效較好。「青春雙歧桿菌」與生俱來,但隨著年齡、飲食、壓力和使用抗生素等多個因素導致數量下降。中大與港大合作的研究揭示,缺乏青春雙歧桿菌的人士接種這兩款疫苗後出現的抗體水平較低,意味透過補充「青春雙歧桿菌」可提高新冠疫苗成效,增強保護力。
中大團隊開發了一套創新的「電腦模擬生物信息演算法」,利用基因數據評估流感疫苗與實際流行病毒株之間的基因錯配,從而預測疫苗功效。新方法提供的實時信息,有助政府在流感季節或開展大規模接種計劃前,選擇合適的疫苗及調配醫療資源。
最近中大有研究指出,新冠疫情下群體未達免疫前,如要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應按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疫苗接種率適當調整。研究團隊更設計了一項與人群移動相關的社交接觸指數(SCI),以量化社交距離措施和疫苗接種結合的影響,彌補防疫措施和病毒傳播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