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瑚光珊色的海洋美景正面臨消失危機,氣候變化令珊瑚白化、死亡,而伴隨人口高度密集,人類對生態日益嚴重的破壞也令珊瑚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博士一直站在保育珊瑚的最前線。她創立的珊瑚學院,專注於香港的珊瑚繁殖和育養技術研究,以用作本地珊瑚修復和公眾教育推廣,最近還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合作成立珊瑚拯救小隊,積極拯救珊瑚。為期六個月的試驗計劃於2021年開展,招募了20名潛水員參與監測和珊瑚修復的工作。

崔博士受父親啟發,從小熱愛海洋,大學時學習潛水的經歷更令她立志成為環保主義者,而轉折點就是邂逅美麗的珊瑚。

「我對珊瑚一見鍾情,牠們是奇妙的生物——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成年的珊瑚群落像石頭一樣長在海床上,但其實珊瑚幼蟲最初只有一毫米直徑,未成年時還會游泳。」

香港東平洲海岸公園擁有充滿活力的珊瑚生態系統。

由於珊瑚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在不合適的環境因素影響下,例如水溫太高或太低會導致珊瑚白化,受壓力的珊瑚會把體內的共生蟲黃藻排出體外,因而失去色彩。由於兩者是共生關係,沒有共生藻提供主要營養來源,珊瑚只能苟延殘喘。

崔博士解釋︰「當珊瑚白化時,這是一種壓力表現,代表牠們不健康、飢餓和虛弱。如果時間持續太久,珊瑚就會開始死亡,也很容易感染疾病,繼而死亡。」

今年夏天破紀錄的炎熱高溫造成香港的珊瑚嚴重白化。由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浸會大學和中大在八月進行的調查顯示,19個調查地點中有18個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經初步分析發現每個白化地點有2%至43%的白化面積,是歷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比 1997年及2017 年的白化事件更嚴重。

2022年的大規模白化事件令香港珊瑚遭受重創。高達 95% 的調查地點出現珊瑚白化。

「一般在香港最熱和最冷的月份,珊瑚會偶然發生白化現象,但通常情況很輕微,而且可以自然恢復。而今年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是由於持續的異常高溫所引起。好消息是,團隊於後續調查發現102個被標記的白化珊瑚當中,在10月至11月調查有超過96%已自然恢復。」

她補充,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冬天水溫較低,加上全年水溫溫差大,整體並非珊瑚的理想生長環境,但卻造就了香港成為研究珊瑚的絕佳地方,因為只有最頑強,最具適應力的珊瑚才能成長。

然而,香港的珊瑚亦受到其他威脅,過度捕魚、海洋污染、海洋垃圾和強颱風的影響均可傷及珊瑚。被強颱風損毀或受生物侵蝕而倒塌的珊瑚群落,牠們碎裂脫落的部份很快就被泥沙遮蔽,沒有陽光照射,牠們便難以生存。

珊瑚學院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展開珊瑚修復公民科學家計劃,拯救這些脆弱的珊瑚碎塊。計劃訓練珊瑚拯救小隊進行水下監測,並收集受損的珊瑚碎塊,帶回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作初步處理,再放回中大在海底設置的育養平台。計劃開展前,項目地點約有七成珊瑚被破壞;其後40個獲救的珊瑚碎塊中,多達39個成功存活。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開展一項珊瑚修復計劃。

試驗計劃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擴大規模,崔博士表示︰「當我們積累了科學數據,下一步便是擴大項目規模,以達至真正顯著的保育成果。長遠來說我們當然希望能進一步擴展計劃,但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做到。」

崔博士曾在日本沖繩學習有性繁殖珊瑚,並把技術帶回香港,她說︰「有些人稱我為『珊瑚媽媽』,但我是一位『虎媽』,因為我會對『孩子』施壓,以了解孩子在不同壓力下的表現。」年幼珊瑚比成年珊瑚對環境壓力更為敏感,因此研究牠們的早期生命階段對於了解氣候變化對香港珊瑚的影響及其存活機制非常重要,在研究和保育都有著重大意義。

即使珊瑚可以修復,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從源頭防止珊瑚白化和棲息地破壞。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珊瑚學院呼籲政府在 2030 年前把海洋保護區由香港5%水域擴大至30%,並加強監管現有的保護區。崔博士也呼籲每個人出一分力保護環境,例如避免進行破壞珊瑚的活動和減少碳排放。

「一旦珊瑚受到破壞,必須要大量資源和時間才能成功修復。人工修復是最後的方案,我們第一步必須先保護整個生態環境,關鍵是減少全球碳排放,如果我們不關心我們的碳足跡,保育工作只會付諸流水。」

「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來『救救珊瑚』:採可持續飲食模式、減少即棄塑料、避免使用對珊瑚有害的防曬品,並支持政府的環保措施,例如減少碳排放,減塑減廢。」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