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時,最常見是轉移至肺部。

高入侵性的傳統切除手術

目前其中一個常規治療方法是透過手術切除肺轉移腫瘤,然而,手術切除不但高入侵性,亦伴隨各種風險,包括傷口感染、流血及術後肺漏氣。手術亦可能損害病人的肺部健康組織,導致肺活量長期下降,帶來額外的健康負擔。由於手術對象主要是癌症晚期的病人,他們曾經接受不同的治療,例如化療,這些治療的副作用已為他們的身體帶來很多負擔。倘若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多處位置,手術的潛在風險亦隨之增加。

無創及高效的「經支氣管微波消融術」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自2022年10月開始試驗新療法,為肺轉移病人帶來新希望。「機械人輔助經支氣管微波消融術」是無創的治療方式,不會造成任何手術傷口、失血及疼痛,亦不需要切除其他健康組織。新技術讓醫生可以準確地消滅癌細胞,並將手術對病人的損害減到最低。

醫生利用先進的機械人導航系統操控支氣管鏡,再將兩毫米寬的導管放進肺部,並釋放微波能量以消滅癌細胞。儀器的設計靈感來自用於血管手術如植入支架的可操縱導管,醫生會遙距操作連接支氣管鏡的控制台,並透過實時光學影像和電磁定位在肺部導航。

微波能量由導管內的天線釋放,直達腫瘤的核心,能有效減少對附近肺組織的損害,而且能根據病人的需要及肺轉移情況精準設計治療所需釋放的能量及時間。與以前的支氣管鏡系統相比,此嶄新的技術能更精準地透過導航尋找肺部周邊的腫瘤位置,以及提高手術的穩定性,為病人帶來更有效的治療及減低手術創傷。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解釋:「醫生會將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放在控制台的兩個機械臂上,並透過螢幕看到支氣管鏡末端顯示的圖像、導航路徑及所有協助他們尋找肺轉移周邊位置的資料。醫生可以運用小型手提控制器,將支氣管鏡自動驅動至目標範圍。」

系統目前需要人手控制,團隊正研究如何令導航更自動化,以增加其準確性。

術後康復過程亦非常簡單,病人可在數小時後開始進食,麻醉藥效消退後可如常活動,最快可在24小時後出院。大概八成病人表示術後沒有痛楚,其餘有輕微痛楚的病人服用止痛藥後便得以緩解。

圖一:消融導管透過發放微波和熱能破壞癌變組織,而癌細胞在超過60°C的環境下就會壞死。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好處甚多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教授表示:「過往我們會以『電磁導航支氣管鏡』進行肺病變活檢化驗、注入染料作標記以協助醫生在微創手術切除的過程中識別病變組織,以及放置金屬定位標記物以進行精準的放射治療。現在很多手術已採用『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其好處是能夠準確而快速地找到肺部周邊的病變組織。」

研究團隊已為本港三位罹患第四期癌症的病人進行相關手術,並成功消融六個肺轉移組織。術後六個月,肺轉移沒有復發跡象,病人的身體狀況亦相當良好。

美國及加拿大已成功使用相關手術。研究團隊正進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已招募超過10位病人參與研究。團隊期望技術可於兩年内在臨床廣泛使用。

劉續指:「這項技術亦適用於身體其他部位。現時亦有針對機械人輔助導航系統能否應用於泌尿疾病的研究,探討精準度高的機械人輔助導管能否協助清除腎結石等手術。」

圖二:(左起)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及吳士衡教授。

中大醫學院團隊期望能將為病人帶來痛楚及危險的手術變成更簡單、更有效及更少痛楚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