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文章
:

中大牽頭推動新冠疫苗接種 迎接健康新學年

在疫情下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教育界除了致力爭取卓越研究成果外,亦應肩負責任,關注社會需要。中大一直因應需要採取全面的防疫措施,積極推廣疫苗接種,以對抗新冠肺炎,協助社區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基因測序找出隱蔽流產成因 為準媽媽帶來希望

慣性流產不但令婦女感到沮喪、自我質疑,亦承受不少婚姻和精神壓力,然而只有半數人找到流產發生的原因。現時,一種嶄新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ChromoSeq將從基因密碼中解構流產成因,為希望能成為媽媽的婦女重燃希望。

中大學者不斷求新 旨在造福社群

在全球疫症肆虐與經濟不明朗之時,全球高等學府正面臨新挑戰,而中大的學者則仍然一如以往在科研路上努力不懈,希望能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改善人類生活。他們的努力得到多個地區及國際性資助計劃的認可。

鼻紙條採樣令測試更輕鬆準確 適用於不同年齡層

要測試新冠肺炎病毒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將拭子伸進鼻子和咽喉採樣,不過拭子的長度和採樣的過程或會令兒童感到緊張和害怕。而長者要自行提供深喉唾液樣本,也許會因不熟習操作而感到不知所措。最近有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溫和、簡便,速度及準確度能媲美現有測試的鼻紙條採樣方法,讓所有年齡層人士都能輕鬆做測試。

研究成果轉化落地 為大眾健康孕育「希望之花」

科學可以改變人類的未來,影響世界的發展。藉著科學,能讓我們過更美好的生活,又或研製出各種疫苗、藥物和新技術,預防瘟疫的發生、醫治疾病,或促使人類探索各種未知的可能。來自中大的學者,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惠及社群,並憑其卓越的科研和知識轉移成果榮獲多項國際認可。

專題

新冠肺炎又現新危機?肝受損中招易病危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高危族,病情較易惡化。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原來患上新冠肺炎後肝功能差的人士,亦是高危族。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肝臟受損問題者病情惡化至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以儀器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為對症下藥,中大醫學院率領亞太專家提出多項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盧煜明教授 榮獲「科學界奧斯卡」

醫學界大喜訊! 全球每年有700萬名孕婦受惠於盧煜明教授研發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只須分析孕婦血漿內的胎兒DNA,便可及早發現唐氏綜合症和其他遺傳病。盧教授憑此革命性的醫學貢獻,獲頒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

馬拉松如何跑得輕鬆?讓大腦記住最佳肌肉模式提升耐力

人的大腦和脊髓神經網絡配備一種機制,能根據身體狀態和過往跑步經驗,令不同人有不同的跑步方式。有研究發現,由神經系統操控肌肉活動的模式,又稱為「肌肉協同」,會隨著年齡增長和不同的訓練程度產生變化。透過特別設計的跑步訓練,有助神經系统記住最佳的肌肉激活模式,令你跑得更遠。

新冠肺炎響起新警號 糖尿病患者屬高危族

糖尿病被稱為十大殺手之一,患者除了注意日常飲食外,面對新冠肺炎這個「無聲敵人」更要額外小心。最近有研究人員運用先進統計學方法,發現糖尿病患者較易感染新冠病毒或感染後病情變得較為嚴重。研究結果無疑是向糖尿病患者發出警號,亦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研發帶來新方向。

專題

腸道益生菌 對抗新冠肺炎「好」幫手

腸道健康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醫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加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為尋找「好」幫手對抗病毒,團隊建基於這項研究發現,正加緊研發益生菌補充劑,有望增強大眾免疫力。

廣東話特別難學?可能是基因作怪

如你的ASPM基因屬於特定基因型,意味你可能天生善於聲調語言。中大一項研究指,約7成以廣東話為母語的測試者屬於這種特定基因型,他們的聲調認知能力亦較理想。至於不懂說漢語或外國人士或可透過音樂訓練提升相關表現。

無意識地不斷抓頭皮和咬唇?研究揭開壓力反應的神秘面紗

面對壓力時,人的大腦會傳遞訊息,令人無意識地做出重複的行為,以抵禦情緒壓力帶來的傷害。中大生物醫學研究員成功發現引起壓力行為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並建議不必抑制因焦慮而出現的反應,如搓手等重複行為。成果將為研究強迫症和自閉症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更多線索。

嶄新基因編輯技術 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中大一項聯合研究,成功透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臨床試驗,證實修改T細胞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和可行,為癌症免疫療法開啟新一章。研究員從晚期肺癌患者身上抽取T細胞,經基因編輯後輸回患者體內,以助他們對抗癌細胞。

專題

糞便化驗有助揪出新冠肺炎「隱形個案」

醫學院測試本港14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不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糞便樣本均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當中有3人即使呼吸道樣本不再發現病毒,其糞便樣本卻仍有病毒存在。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大便驗出病毒的情況普遍,相關測試可成為另一種篩查工具。

網上講座助學生疫情下擴闊知識

為鼓勵莘莘學子在疫情下,仍能在家中自我增值,中大將舉辦一系列「博文在線」網上公開講座,由9位中大優秀學者透過視像會議平台分享專長領域的真知灼見。首場於3月20日舉行的講座將由中大常務副校長率先分享。

研究指港人對新冠肺炎感焦慮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有研究指出,98%受訪港人對疫情表示焦慮,約9成人採取戴口罩、潔手等防疫措施,研究建議港人要「保持社交距離」。另外,近9成個案由發病至被隔離的堵截延誤日數介乎6至14日。

胎兒診斷技術卓越 兩教授入選全球20位頂尖科學家

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和趙慧君教授憑胎兒診斷技術的成就,獲《自然生物科技》評選為「2018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是僅有香港學者入榜。盧教授更第三年獲此殊榮,同時成為首位獲頒「復旦-中植科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多囊卵巢綜合症華人女性 患糖尿風險是非患病人士的4倍

醫學院發布一項10年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多囊卵巢綜合症華人女性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非患病人士的4倍,且發病時間較早。研究員建議患者定期進行糖尿病診斷及監測血壓,減少日後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