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球估計有 15億人患有慢性肝病。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的關鍵特徵之一。但早期肝纖維化並無明顯症狀,往往令患者的治療延誤。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陳蔚天教授、余俊豪教授及朱昭穎教授聯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煒燊教授的團隊,成功開發「人體組織無創生化成像」技術,可用於標準臨床磁力共振掃描儀(MRI),以檢測組織中的大分子沉積。由於肝纖維化的最明顯特徵是大分子在肝組織中的沉積,因此團隊正研究將這種技術用於檢測早期肝纖維化。
早期發現肝纖維化是及時治療的關鍵
當肝臟反複受傷或發炎時,就會發生肝纖維化。膠原蛋白在細胞外基質過度積累,便會導致肝臟形成瘢痕組織,影響肝功能。早期肝纖維化不會引起任何可檢測到的解剖學症狀。過往研究表明,早期肝纖維化是可逆轉,通過及時治療可以治愈。然而,如果不對肝纖維化進行干預和治療,一旦它發展為肝硬化,便為時已晚,不可逆轉。因此,開發一種能有效檢測早期肝纖維化的診斷方法非常重要。
目前,肝活檢是診斷早期肝纖維化的「金標準」,但肝活檢具有侵入性,應用上亦有局限性。如使用肝活檢進行群眾篩查以識別早期肝纖維化,或用於需要重複檢查的治療監測並不切實可行。臨床上有迫切需要開發可靠的非侵入性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無創診斷新技術 檢測疾病生化症狀
疾病在早期階段大多有生化症狀,而沒有解剖症狀。而且患者一般不會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因此,與標準解剖成像方法相比,生化成像更有潛力用於檢測早期疾病。
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試點臨床研究中,團隊開發的技術顯示了檢測早期肝纖維化相關生化症狀的潛力。試點研究招募了 55 名病人,其中 22 名患者沒有肝纖維化,其餘 33 名患有早期肝纖維化。團隊目前正計劃開展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以進一步驗證該技術在早期肝纖維化診斷中的應用。
陳教授說:「我們的技術是非侵入性,沒有電離輻射,不需要注射任何造影劑。它可以配合標準的臨床磁力共振掃描儀使用,無需任何額外的硬件,而且使用起來很方便,具有在常規臨床環境中評估肝臟和其他疾病的潛力。我們正在針對這項技術開展更多的臨床研究。」
具有商業潛力的新技術
為了將這項技術轉化為醫療產品,團隊成立了一家初創公司。新技術除了獲得美國專利,更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金獎。在中大「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及香港科技園公司「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支持下,團隊將進一步發展技術,期望日後為醫生帶來方便、精準,可評估疾病生化症狀的診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