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常見癌症。據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單是2020 年便有 604,000 宗新例和342,000 宗死亡個案。在香港,它是女性第八常見癌症,導致的死亡人數同樣排第八,以2020年為例,就有159名婦女死於此症。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校友蔡佩樺博士最近正研發一項嶄新的子宮頸癌檢測方法,讓女性能及早識別患病風險,遠離死神召喚。

子宮頸癌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識別,方法是醫生或護士以刮棒從子宮頸位置採集細胞樣本,再送往化驗。蔡博士表示,女性拒絕接受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主因之一是她們擔心過程中會有不適,如由男醫務人員負責採樣,亦容易感到尷尬。而拒絕檢查的情況在亞洲尤為嚴重,例如在中國內地,只有 25% 女性曾接受子宮頸檢查。另外,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準確性偏低,如非直接從病變位置採樣,或會影響準確度。根據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2013 年一項研究資料顯示,抹片檢查的敏感度約為51%。

蔡博士學生時代都在中大,2009 年及2013年完成中大生物化學系學士學位及博士學位後,便於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婦女疾病相關研究工作。為何特別對開發子宮頸癌檢查方法有興趣?原來蔡博士曾遇過一名女士因肚痛而入院檢查,醫生告知其子宮有嚴重發炎及壞死狀況,所以需要進行大型手術,切除整個生殖系統。因此,蔡博士在想,如該女士有定期接受檢查,或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在2018年,蔡博士便毅然返港,專注開發子宮頸癌檢查方法,翌年更成立初創公司「WomenX Biotech」。

開啟經血用於檢測的潛力

蔡博士說︰「子宮頸癌大多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當經血排出體外時,病變細胞也可能跟著排出來。於是我在想,如用它來進行子宮頸癌檢查會否更有效率?之前已有研究表明,經血的生物分子具有潛力用於評估HPV感染。然而,要收集和保存經血的生物分子十分困難,例如經血在運輸或處理過程中變乾,微生物過度生長等,都會影響測試的準確性。」

蔡佩樺博士

於是,蔡博士決定從子宮排出的經血著手,並開發一種可以收集經血及檢測子宮頸癌的技術。新技術的秘密在於芝麻大小的水凝膠珠,它不但可防脫水、抑制細菌生長,更可吸附特定的子宮頸癌生物標記。水凝膠珠會鎖於棉製芯片,而芯片放入衞生巾第一層紡織物下面,用來收集經血。用家只需在經血流量最多那天使用這種特殊衞生巾,芯片吸收足夠經血便會變色提示用家取出芯片。

水凝膠珠會鎖於棉製芯片,而芯片放入衞生巾第一層紡織物下面,用來收集經血。

新技術處於測試階段,目前芯片需送往化驗獲取結果。不過,蔡博士正努力籌備家用版本,用家只需將芯片放入溶液,再將混合的溶液滴在檢測棒上便可知結果,方法與新冠肺炎快測棒類近。這種快測工具的優點在於用家可全程在家中進行,私穩度高,預計可在數分鐘內顯示結果,準確率能達70% 至 80%。

下一步,蔡博士的團隊計劃與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及其他本地大學合作,為帶有芯片的特製衞生巾和快測工具進行臨床試驗,預計三年內將檢測工具推出市場。

新技術早前亦於中大創業日2022展出。蔡博士相信,新技術將鼓勵更多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癌檢查,期望日後將技術應用於識別一些傳統檢測方法較難識別的癌症,例如卵巢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