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專題

專題

電影、即食麵與DNA:盧煜明的領導科學

電影、即食麵,似乎不太可能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在其成功科研之路的靈感來源,但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新任校長盧煜明教授來說,這些日常小事正是啟發他創造偉大發明的催化劑,促使他在無創性產前檢測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年他更將技術應用於早期癌症診斷,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亦讓他屢獲國際殊榮,包括成為香港首位拉斯克獎得主。

專題

AI:抑鬱患者的燈塔

心情有點糟?有否想過這不僅僅是心情低落這麼簡單?試想想科技能夠讀懂你的情緒並伸出援手。精神科醫生短缺是全球公共衞生其中一個挑戰,抑鬱症患者往往未能及時確診。中大學者開發了兩項結合人工智能的創新工具,包括嶄新的流動應用程式和眼球檢測技術,讓患者更易、更早獲得診斷。

專題

大鼠能成為數學家嗎?

大鼠都擁有數學頭腦嗎?由中大及城大神經科學家領導的突破性研究證實,這些毛茸茸的小傢伙們也擁有專門處理數字的大腦區域,並且於接受訓練後可成功區分不同數字,這顛覆了我們以為數學只屬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之假設。兩間大學的專家帶我們探索這些小傢伙們驚人的認知能力,對解決人類學習障礙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專題

錯亂的基因交響樂觸發漸凍人症

想像有一天你的身體從頭到腳被冰封,看著自己的活動、說話甚至呼吸能力逐漸消失。長期以來,我們不太了解為何漸凍人症患者要經歷上述的殘酷現實,直至最近中大和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我們的身體機能猶如一場由基因精心指揮的複雜交響樂,而凍人症患者體內一種名為YY1的轉錄因子胡亂演奏,打亂了這場交響樂表演導致漸凍人症。

專題

擊退駭客

人臉識別技術和公共Wi-Fi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當我們習以為常地使用這些科技時,駭客卻正潛藏在背後,伺機竊取私隱資料從中圖利。幸好有資訊科技專家致力阻止駭客入侵,當中包括中大的兩隊研究團隊,他們分別研究市場上人臉識別系統及Wi-Fi與VPN設計上的漏洞,提出建議協助公司和用家如何防範駭客攻擊。

專題

微型磁控機械人去除菌膜 減低感染風險

由微生物組成的菌膜,有機會在人體各個部位產生,繼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由於它們的外層被基質包裹,因此可抵抗外在威脅。菌膜難以清除,當它們積聚在醫療植入物表面時,要去除它就更加困難。中大團隊最近研發了「磁性水凝膠微機械人」,是抵抗和克服菌膜滋生問題的強大武器。透過磁力控制,機械人可精確地去除菌膜。

專題

不一樣的太空人 — 大豆及根瘤菌

最近,有一些微小的種子,坐著太空船一飛衝天,抵達太空,成為罕有的太空旅行者!這些微小的種子,身負重任,助中大研究團隊了解當它們經過太空特殊環境的洗禮後,所誘發出的基因突變,會否有助作物生長。中大林漢明教授於今年5月分別把團隊所研究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及隴黃大豆隨「天舟六號」及「神舟十六號」飛船送上太空。這是本港首個踏上太空之旅的農業研究項目,為航天科技與農業技術結合揭開新篇。

專題

海底地震儀預測火龍甦醒之時

巨浪從海中狂奔而來,無情摧毀生命和財產,這是所有人懼怕的噩夢。惡劣天氣可以預測,但海底火山噴發引致的海嘯往往卻在無預警下發生,塗炭生靈。為此,中大陳衍佐教授開展研究,收集有用數據,望能幫助科學家有效預測海底火山的噴發,避免民眾被災害吞噬。

專題

拯救珊瑚 守護海中的熱帶雨林

色彩絢麗、形狀奇特的珊瑚礁,孕育無數海洋生物,深受人們喜愛。然而珊瑚礁正面臨各種威脅,氣候變化、海洋污染、過度捕魚等問題隨着人口增多也日漸加劇。中大學者崔佩怡博士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召集了一支珊瑚拯救小隊,幫助牠們繁衍生息。

專題

揭開蟎蟲進化秘密 對付過敏元兇

不管是睡覺的床,吃的食物,我們生活的四周環境都暗藏蟎蟲。對於蟎過敏人士來說,它是令皮膚痕癢,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引發嚴重疾病的惡魔。最近中大一項研究成功揭開「無氣門蟎」的進化過程,有望日後從基因組學出發,改善蟎過敏的診斷和干預,加強防治蟎過敏。

專題

以光鑑古 — 走進恐龍與古人類世界

要解構歷史留下的痕跡,科技可助一臂之力。為研究鳥類如何從恐龍進化而來、追踪人類在古代的生活軌跡,由中大古生物學家帶領的團隊研發了一種鐳射螢光成像技術,突破現有科技限制,將化石上的隱藏生物證據和細節呈現眼前,更可應用於考古學工作。

專題

穿梭於消化道的「史萊姆」機械人

最近,一條網上爆紅的影片,拍到一種黑色黏液狀、貌似外星生物在地球出現。難道是科幻電影中的毒魔現身,要將人類變成魔獸?實情它是中大工程學院研發的軟體微型機械人,不但不會攻擊人類,更能在人體裡執行各項醫療任務。它的身體柔軟如八爪魚,形象百變,可輕鬆依附或將物件包裹起來,在磁性導航下於狹窄的腸道移動。團隊將進一步測試它的安全性,盼五年內進行人體試驗。

專題

腸道微生態失衡 增加患上「長新冠」風險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差、脫髮及睡眠困難。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缺少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透過調節腸道健康,可以促進患者的痊癒及減少相關後遺症出現。

專題

「軟硬兼備」:智能超構物料的未來

如有一種物料能隨外界環境自由改變軟硬和大小,將它開發成用於工業或保護裝備的智能物料,應用潛力龐大。最近,中大物理系研究團隊便透過獨特的物料網絡結構,觀測到改變物料彈性與拓樸轉變的奧秘,有望製造出這種神話般的超物料。

專題

「手語村」線上遊戲 自動手語識別技術新突破

試想像,你身處於一個無論點餐、買衣服都須以手語溝通的小鎮。從沒學過手語的你,會否感到非常迷茫? 在現實社會,這個小鎮或許並不存在。不過,在虛擬世界中,就有大學團隊將其變成遊戲,目的是提升普羅大眾學習手語的興趣,推廣聾健共融。這個由中大手語研究團隊與海外機構合作開發的「手語村」線上遊戲,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讓玩家投身虛擬小鎮,在鏡頭前模仿影片中的手語動作,完成各項生活任務,體驗聾人的手語世界,輕鬆學習手語。

專題

新研究為不由自主「舞者」帶來曙光

專業舞者完美控制肢體,跳出優美舞蹈,但誰會想過一種名為亨廷頓舞蹈症的遺傳疾病會令人難以控制肌肉活動而手舞足蹈,更會令患者逐漸步向死亡。中大研究團隊成功揭示破壞神經基因的罪魁禍首,進一步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能作為新的治療靶點。

專題

退役丙肝藥物 有效對抗新冠病毒

曾幾何時,「司美匹韋」是治療丙型肝炎的重要藥物,但隨著醫療進步,近年已被其他藥物取代而被迫「退役」。由中大與港大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發掘這個退役軍的新用武之地,就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繁殖,令它有望再次披甲上陣,對抗新冠肺炎。

專題

以「數」建圖 腦疾病立體現形

數學如何融入生活?有醉心數學的中大年輕學者開發一套數學算法,將深奧的數學理論應用到醫學方面。方法是利用計算擬共形幾何學(CQC)將身體器官如大腦,重建成3D圖像,由系統偵測不尋常的變形位置,幫助醫生分析病情。以往醫生憑肉眼分析醫學圖像,現在數學將以更科學方式帶來精準有效的圖像分析。

專題

線控機械人 砌出無限「磚業」設計

建築師總有著無窮無盡的設計意念,但時常因建築工人的技術、建築時間和成本等因素限制,令很多創意設計落空。中大學者研發的線控機械人,將創新和藝術設計轉化為可實踐的建築方案,為建築設計帶來無限可能性。

專題

新冠肺炎又現新危機?肝受損中招易病危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高危族,病情較易惡化。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原來患上新冠肺炎後肝功能差的人士,亦是高危族。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肝臟受損問題者病情惡化至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以儀器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為對症下藥,中大醫學院率領亞太專家提出多項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專題

腸道益生菌 對抗新冠肺炎「好」幫手

腸道健康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醫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加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為尋找「好」幫手對抗病毒,團隊建基於這項研究發現,正加緊研發益生菌補充劑,有望增強大眾免疫力。

專題

糞便化驗有助揪出新冠肺炎「隱形個案」

醫學院測試本港14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不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糞便樣本均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當中有3人即使呼吸道樣本不再發現病毒,其糞便樣本卻仍有病毒存在。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大便驗出病毒的情況普遍,相關測試可成為另一種篩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