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文章
:

腸道益菌大大提升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

或許你會很驚訝,原來我們的免疫系統擁有記憶力,並且在對抗新冠等疾病時發揮重要作用。而增強免疫記憶的秘密還很可能正在你的體內!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揭示了特定腸道細菌在延長新冠疫苗誘導的免疫記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擁有這類益菌,為此中大醫學院研發了腸道微生態配方以增強疫苗的抗體反應,並正進一步研究它在保護我們免受其他疾病侵害的潛能。

永不言棄︰Katalin Karikó教授奇妙的科研之旅

Katalin Karikó教授的科研路告訴我們,有一種成功叫永不放棄,堅持能帶來改變世界的力量。曾經歷無數挫敗的Karikó教授,幾十年來堅定不移地研究如何將mRNA用於治療病患,她與Drew Weissman教授攜手鑽研的mRNA技術,為世界帶來新冠肺炎疫苗,拯救了無數生命。除了在研究上力臻完美,她亦時刻希望激發年輕人對科學的熱情,期盼他們走進科學世界。

與變種病毒競賽︰實時預測新冠疫苗保護力 為抗疫戰增勝算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BA.4、BA.5勢將成為主流病毒,我們必須迅速遏止疫情擴散。現時新冠疫苗是最有效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的方法,但其效用會隨著病毒變種而下降,需推出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能短時間內預測疫苗防護力便非常重要。中大團隊研發了一套創新生物信息演算法,能比以往快3個月評估疫苗的成效,可在防疫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預防長新冠 從腸道微生態出發

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全球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顯示腸道微生態是引致「長新冠」的關鍵因素。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診斷受多種症狀持續困擾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是否患上「長新冠」,分析腸道微生態更可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對症下藥。

揭示新冠病人血管炎症誘發新機制

新冠病毒一旦入侵人體細胞,會令病情嚴重的新冠病人出現過度炎症、凝血或血栓。中大醫學院一項聯合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誘發血管炎症的新機制,新冠病毒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 TLR4,誘發血管炎症。

專題

腸道微生態失衡 增加患上「長新冠」風險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差、脫髮及睡眠困難。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缺少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透過調節腸道健康,可以促進患者的痊癒及減少相關後遺症出現。

腸道細菌影響新冠疫苗成效?

有研究發現,接種了科興或復必泰疫苗的人士如腸道有充足的「青春雙歧桿菌」,疫苗成效較好。「青春雙歧桿菌」與生俱來,但隨著年齡、飲食、壓力和使用抗生素等多個因素導致數量下降。中大與港大合作的研究揭示,缺乏青春雙歧桿菌的人士接種這兩款疫苗後出現的抗體水平較低,意味透過補充「青春雙歧桿菌」可提高新冠疫苗成效,增強保護力。

專題

退役丙肝藥物 有效對抗新冠病毒

曾幾何時,「司美匹韋」是治療丙型肝炎的重要藥物,但隨著醫療進步,近年已被其他藥物取代而被迫「退役」。由中大與港大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發掘這個退役軍的新用武之地,就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繁殖,令它有望再次披甲上陣,對抗新冠肺炎。

中大牽頭推動新冠疫苗接種 迎接健康新學年

在疫情下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教育界除了致力爭取卓越研究成果外,亦應肩負責任,關注社會需要。中大一直因應需要採取全面的防疫措施,積極推廣疫苗接種,以對抗新冠肺炎,協助社區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疫苗接種和社交距離的抗疫黃金比例

最近中大有研究指出,新冠疫情下群體未達免疫前,如要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應按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疫苗接種率適當調整。研究團隊更設計了一項與人群移動相關的社交接觸指數(SCI),以量化社交距離措施和疫苗接種結合的影響,彌補防疫措施和病毒傳播之間的差距。

鼻紙條採樣令測試更輕鬆準確 適用於不同年齡層

要測試新冠肺炎病毒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將拭子伸進鼻子和咽喉採樣,不過拭子的長度和採樣的過程或會令兒童感到緊張和害怕。而長者要自行提供深喉唾液樣本,也許會因不熟習操作而感到不知所措。最近有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溫和、簡便,速度及準確度能媲美現有測試的鼻紙條採樣方法,讓所有年齡層人士都能輕鬆做測試。

專題

新冠肺炎又現新危機?肝受損中招易病危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高危族,病情較易惡化。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原來患上新冠肺炎後肝功能差的人士,亦是高危族。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肝臟受損問題者病情惡化至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以儀器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為對症下藥,中大醫學院率領亞太專家提出多項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新冠肺炎響起新警號 糖尿病患者屬高危族

糖尿病被稱為十大殺手之一,患者除了注意日常飲食外,面對新冠肺炎這個「無聲敵人」更要額外小心。最近有研究人員運用先進統計學方法,發現糖尿病患者較易感染新冠病毒或感染後病情變得較為嚴重。研究結果無疑是向糖尿病患者發出警號,亦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研發帶來新方向。

專題

腸道益生菌 對抗新冠肺炎「好」幫手

腸道健康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醫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加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為尋找「好」幫手對抗病毒,團隊建基於這項研究發現,正加緊研發益生菌補充劑,有望增強大眾免疫力。

專題

糞便化驗有助揪出新冠肺炎「隱形個案」

醫學院測試本港14名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不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糞便樣本均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當中有3人即使呼吸道樣本不再發現病毒,其糞便樣本卻仍有病毒存在。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大便驗出病毒的情況普遍,相關測試可成為另一種篩查工具。

研究指港人對新冠肺炎感焦慮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有研究指出,98%受訪港人對疫情表示焦慮,約9成人採取戴口罩、潔手等防疫措施,研究建議港人要「保持社交距離」。另外,近9成個案由發病至被隔離的堵截延誤日數介乎6至14日。